地方軍事長官。隋代以安撫大使為行軍主帥的兼職,楊素曾任此職。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經過戰亂或受災的地區,以安定社會秩序,稱安撫使。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始設西川、峽路安撫使,涇源等十五軍州安撫經略使等。以後,凡諸路遇天災及邊境用兵,輒派安撫使“體量安撫”,事畢即罷。僅陝西、河東、河北及兩廣等路常置安撫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撫使,但必須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從官者兼任,官品低者隻稱“主管某路安撫司公事”或“管勾安撫司事”。南宋初期,各路均設安撫撫使司,唯廣東、廣西兩路仍於“安撫”前加“經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長官兼任安撫使,如系二品以上,則稱“安撫大使”。安撫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權,實際上成為一路的第一長官。寧宗後,各路兵民之政分別由都統制司等分管,安撫使反成為閑職。遼代,北面邊防官中設有西南面安撫使司、九水諸夷安撫使司,南面將官有東京安撫使司,各設使領之。金安撫司原名宣撫司,後改,其長為使,掌鎮撫、邊防及刑獄諸事。另設上京、東京路等路按察司並安撫司,設使領之,除專管猛安謀克事務外,其他職掌與安撫司基本相同。元初,部分地區曾臨時設安撫司,後隻設於雲南、四川、湖廣行省的民族地區。安撫司設有安撫使一員,另有達魯花赤及屬官若幹。明清兩代沿襲元制,於少數民族地區設安撫使司,安撫使為世襲的武職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