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最長支流。又稱漢水或襄河。

  流域概況 漢江源自陝西省西南部米倉山西麓。幹流經陝、鄂兩省,於武漢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裡。水系呈葉脈狀,支流一般較短,個別延伸至川、豫、甘三省部分地區。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夾河(金錢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等。流域介於北緯30°08′~34°11′,東經106°12′~114°14′,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裡。

  幹流概況 流域內山地占55%,平原占24%,丘陵占2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江水由西而東,至襄樊折向東南。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遊,丹江口至鐘祥為中遊,鐘祥以下為下遊。上遊河段穿行於秦嶺、大巴山之間,長約925公裡,集水面積9.52萬平方公裡。河谷峽谷、盆地交替出現。盆地段河寬一般200~300米;峽谷段谷深一般約300~400米,河寬僅數十米。自洋縣至石泉間峽谷最多,以黃金峽最著。上遊著名險灘達百餘處。平均比降為0.6‰。中遊河段長約270公裡,平均比降0.19‰,集水面積4.68萬平方公裡,流經丘陵及河谷盆地,河床不穩定,沖淤多變,沙灘羅列,枯水期河寬300~400米,洪水期河寬達2~3公裡,最寬處達5~6公裡,局部河段兩岸築有堤防。下遊河段長約382公裡,平均比降0.09‰,集水面積1.7萬平方公裡,流經江漢平原,兩岸堤防緊束,河道往下遊逐漸束窄,至河口附近寬不及200米,宣泄洪水能力有限,汛期上中遊來水分別由下遊幹流及右岸東荊河分流入長江。

  氣候與水文 漢江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700~1000毫米。漢江水量豐富,鐘祥碾盤山站年均徑流量53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710立方米/秒,居長江各大支流第6位。實測是大洪峰流量2.91萬立方米/秒(1964年10月),調查最大日均洪峰流量達4.5萬立方米/秒(1935年7月)。漢江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系數為0.39~0.54,最大最小年徑流量約差6倍,為長江各大支流之冠。

  漢江徑流主要來自降雨,一般年份主汛期(7~10月)4個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5%;11月至翌年6月為枯水期,占年徑流量的35%,其中以1、2月最少,不到年徑流量的2%。但某些年份5、6月亦能形成年最大洪峰和流量。漢江年內最大與最小月徑流量之比,一般達10倍以上,個別大水年可達25倍。

  漢江碾盤山站年均含沙量2.39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1.3億噸,最大年輸沙量2.63億噸(1964),最小年輸沙量0.223億噸(1966)、侵蝕模數達929噸/平方公裡,在長江各大支流中略低於嘉陵江,水土流失較嚴重。

  經濟概況 漢江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3萬千瓦,960億度/年。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614萬千瓦,年發電量249.6億度。漢江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346萬千瓦,68%集中在上遊河段,其中漢中至丹江口河段適宜興建高水頭的水利樞紐。

  漢江是中國中部重要航道。自陜西省洋縣至武漢市通航裡程1300餘公裡,其中陜西白河以下經丹江口水利樞紐(設升船機)至襄樊326公裡可通航150噸級船舶;襄樊至浰河口130公裡通航200噸級船舶;浰河口以下402公裡常年通航300噸級船舶,500噸級輪船、駁船可季節通航。

  漢江流域約有人口2750萬人,耕地約280萬公頃。江漢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漢中盆地和南陽盆地為著名農業區。流域內擁有武漢市、襄樊市、南陽市、十堰市、漢中市、安康市等大中城市。

  改造與開發利用 1949年前,每逢少雨季節,漢江上中遊往往形成大旱,汛期短時間內即產生洪峰甚高的洪水。中遊河床淤淺,下遊河道狹窄,無法宣泄,加之長江洪水頂托影響,經常潰堤泛濫成災,達到“三年兩潰”的嚴重程度。1935年7月大水,漢江中下遊淹地42.6萬公頃,災民370萬人,死亡8萬人,鐘祥以下一片汪洋。

  1949年後,制定瞭漢江綜合治理規劃,全面整修堤防,修建杜傢臺分洪工程(1956),建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1968年發電),初步解除洪水對中下遊地區的嚴重威脅;電站裝機容量9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38.3億度;引漢灌溉鄂西北、豫西南,受益面積已達8.67萬公頃;改善瞭漢江航道700多公裡;魚產量比建壩前顯著增加。漢江幹流上已建成石泉水電站(1973年發電),80年代初建設安康水電站。支流上建成瞭堵河黃龍灘(1974年發電)、褒河石門(1975年發電)和白河鴨河口(1966年發電)等水電站,全流域已、正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0萬千瓦,占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的35.8%。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型水庫150餘座及眾多小型水庫,灌溉事業也有很大發展。漢江已成為長江流域開發利用最高的大支流。

漢江分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