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地區。亦稱鄂豫皖蘇區。

  1927年11月,中共黃麻區特別委員會領導黃(安)麻(城)農民起義(見彩圖),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後改編為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創建瞭鄂豫邊革命根據地,有力地推動瞭鄂豫皖邊界地區鬥爭的發展。1929年5月,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領導商(城)南農民起義,組成紅軍第11軍第32師,創建瞭豫東南革命根據地。11月,中中共六安中心縣委領導六(安)霍(山)農民起義,後組成紅軍第11軍第33師,創建瞭皖西革命根據地。1930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成由郭述申為書記的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別委員會,統一領導上述三塊根據地的鬥爭,並將紅軍第11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1軍,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治委員。6月,鄂豫皖邊區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成立瞭邊區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至此,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遂告形成。

1927年11月,湖北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武裝起義,14日攻入黃安縣城(油畫) 嚴敦勛 翁之章作

  1930年夏,紅軍乘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混戰之際,展開攻勢作戰,一度攻克霍山、英山、羅田和雲夢、花園等城鎮,革命根據地和紅軍迅速發展。10月,中共中央指示,紅軍第15軍及其所在之蘄(春)、黃(梅)、廣(濟)遊擊根據地劃歸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1930年12月,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組成,曾中生任書記兼軍委主席。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紅軍第4軍。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成立,曾中生任書記兼軍委主席。5月,成立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張國燾任書記兼軍委主席;11月,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1年1月和5月,鄂豫皖蘇區紅軍粉碎瞭國民黨軍的第一、第二次“圍剿”。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取得瞭黃安等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計劃破產。這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東起舒城,西迄平漢鐵路附近,北瀕淮河,南至黃梅、廣濟,面積達4萬餘平方公裡,人口約350萬,建立瞭26個縣的革命政權。

  1932年7月,蔣介石以30餘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由於張國燾戰略指導上的錯誤,紅軍未能打破“圍剿”。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瞭戰略轉移。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的紅軍重建瞭第25軍。1934年11月,紅25軍長征北上,當地又組建瞭紅軍第28軍,堅持遊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