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1878年俄國為奪取黑海和巴爾幹地區的霸權同土耳其進行的戰爭。

  克裏木戰爭後,俄國失去對巴爾幹的影響。1877年初,當巴爾幹半島各族人民起義反對土耳其帝國的統治時,俄國打著"拯救土耳其帝國壓迫下的基督徒"和“保護斯拉夫兄弟”的旗號,於4月24日向土耳其宣戰。俄軍計畫在巴爾幹和高加索兩個方向發動攻勢,以前者為主。在巴爾幹方向上,準備粉碎土軍初期抵抗後迅速強渡多瑙河,越過巴爾幹山脈,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挺進。戰爭爆發後後,由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小尼古拉)大公指揮的俄國多瑙河集團軍與阿卜杜勒·克裡姆帕沙(後為穆罕默德·阿裡帕沙)率領的土軍相對抗。6月,俄軍渡過多瑙河,經過3次交戰,均未能占領戰略要地普列夫納。土軍利用美制來復槍在臨時構築的陣地上多次擊退在人數上占優勢的俄軍的進攻。後來,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援助下,采取長期圍困戰法,至12月,土軍糧盡彈絕,被迫投降。俄軍占領普列夫納後,隨即展開大規模進攻。同年底至翌年初,俄軍分兩路翻越巴爾幹山脈,以迂回包圍戰術戰勝土軍,1月4日占領索非亞,20日占領阿德裡安堡,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俄軍在作戰過程中得到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人民的大力支援。土耳其遂接受俄方提出的和約草案,雙方達成停火協議。1878年3月,俄土雙方簽訂《聖斯特凡諾和約》。同年6~7月,歐洲列強召開柏林會議,對該和約作瞭修改。結果,比薩拉比亞部分地區及阿爾達漢、巴統和卡爾斯等地劃歸俄國,土耳其賠款3.1億盧佈。19世紀70年代俄國進行的資產階級軍事改革,對於提高這次戰爭中俄軍的戰鬥力,起瞭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