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由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東渡黃河,對山西省內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東征戰役

  1935年冬,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地區加緊擴大侵略,國民黨政府府繼續推行其不抵抗政策。

  為瞭進一步推動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民族革命戰爭結合起來,準備對日作戰力量和擴大紅軍。為此,規定紅軍第一方面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作戰,打通抗日路線。

  這時,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以晉綏軍5個旅佈防於陜甘蘇區東北面的吳堡、義合鎮及其南北地區;以3個旅又1個團在黃河東岸黑峪口至禹門口地段築堡守備,阻止紅軍東渡入晉;其餘21個旅又1個團駐守太原、臨汾、長治、大同等地及綏遠境內。

  1936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一方面軍1.3萬人集結在永坪、延長之間及其以東地區,進行渡河作戰準備。2月18日,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下達瞭東征作戰的命令。部署是:第1軍團第1、第2、第4師和第15軍團第81師從溝口地段渡河,速占留譽鎮,並向南發展,打通同第15軍團聯系;第15軍團第75、第78師從河口地段渡河,速占義牒鎮,相機奪取石樓;方面軍直屬隊隨第15軍團之後渡河。

  2月20日晚,東征戰役開始。紅軍各軍團在預定渡河點迅速渡過黃河,突破瞭晉綏軍防線。接著向東進攻,經石樓、隰縣城郊及關上村等戰鬥,至2月下旬,共殲滅晉綏軍2個團又2個營,擊潰其2個團,控制瞭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地區。這時,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求援,一面集中14個旅編成4個縱隊,從南、東、北3面向紅軍反擊。紅軍以一部兵力分別在石口、關上鉗制第1、第4縱隊,集中主力殲擊兌九峪地區之國民黨軍。3月10日,紅軍擊潰第2、第3縱隊的反擊。在此期間,紅軍第28軍乘晉綏軍4個旅東撤之際,進占吳堡等地,收復瞭部分被占蘇區。

  3月中旬,已進入山西的蔣介石部隊行動謹慎;晉綏軍4個縱隊再次向石樓方向反擊。紅一方面軍鑒於晉南和晉西北守軍兵力薄弱,決定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戰果。遂以第15軍團一部和第30軍等部組成的中路軍,在石樓、中陽、孝義、永和、隰縣之間地區鉗制反擊之國民黨軍;以第1軍團和第81師主力組成的右路軍,19日南下占領瞭霍縣至侯馬間廣大鄉村,並拆除同蒲鐵路100餘公裡;以第15軍團主力組成的左路軍,18日北上,22日進到岔口鎮,於31日在興縣曹傢坡地區殲晉綏軍2個營又1個連。

  紅軍主力分兵南下北上之後,國民黨第3個師另3個旅集結在同蒲鐵路南段和晉東南地區,阻止紅軍向晉東南發展;另5個師編成3個縱隊會同晉綏軍4個縱隊,向紅軍進攻,企圖圍殲紅軍於黃河以東地區。同時蔣介石還令駐陜西的東北軍和西北軍向陜甘蘇區進攻。3月底,晉綏軍占領瞭黃河各渡口。在此情況下,紅一方面軍決定左、右路軍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軍開始移動,15日攻克吉縣城,俘守軍300餘人,接著奪占平渡關至清水關各渡口,主力進至大寧以北;左路軍(含新入晉的紅軍第28軍)南移後,經金羅鎮、師莊、三交鎮等戰鬥共殲滅晉綏軍1個團又1個多營,並擊潰一部,於14日進至大麥郊等地。4月中旬,紅軍各部靠攏後,閻錫山以7個縱隊從三交鎮、孝義、靈石、臨汾、新絳、河津之線,逐步築壘推進,企圖聚殲紅軍於黃河以東狹窄地區。紅軍為避免不利決戰,以利爾後的對日作戰,遂於5月2~5日從清水關、鐵羅關西渡黃河,返回蘇區。在東征作戰中,紅28軍軍長劉志丹不幸犧牲。

  東征戰役歷時75天,紅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支、炮20餘門。在此期間,紅軍擴軍8000餘人,並在山西20餘縣開展群眾工作,宣傳瞭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擴大瞭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瞭抗日運動發展,鞏固和發展瞭陜甘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