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

  創建武裝 1938年10月12日,侵華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陸,東江下遊各縣及廣州相繼淪陷。在此前後,中共廣東省委及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要在日軍佔領區開闢抗日遊擊區的指示,派一批共產黨員到東莞、寶安、惠陽、增城等地組織抗日武裝。當年112月2日,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在惠陽周田村成立瞭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12月下旬,中共東莞中心縣委員會及寶安、增城黨組織領導的東莞模范壯丁隊等幾支武裝在東莞苦草洞進行整編,成立瞭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兩支武裝共200餘人。1939年初,經與東江國民黨當局談判達成協議,這兩支武裝分別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4戰區第3縱隊新編大隊和第4縱隊直轄第2大隊。9月,日軍再次在大亞灣登陸,兩支遊擊隊主動襲擊日軍,先後收復大鵬半島的沙魚湧及寶安縣城南頭,並在橫崗伏擊戰中,斃傷日軍30餘名,迅速擴大瞭影響。廣大群眾、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踴躍支援和參加抗日遊擊隊(見彩圖)。至年底,兩支遊擊隊共發展到700餘人。1940年3月,兩支遊擊隊遭到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圍攻,被迫向海豐、陸豐轉移,途中被追擊堵截,損失嚴重,最後剩100餘人。

抗日戰爭中,中國抗日軍隊得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援。圖為馬來西亞華僑捐獻給八路軍的救護車。

  重返敵後 1940年8月,曾生、王作堯等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遊擊隊應返回東莞、寶安、惠陽堅持敵後抗戰的指示,率部重返東寶惠地區。中共廣東省委派省委常務委員、東江特別委員會書記林平(尹林平)到寶安上下坪召開遊擊隊的幹部會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基本方針,將部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3、第5大隊。整編後,林平兼任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梁鴻鈞負責軍事指揮,曾生、王作堯分任大隊長。兩個大隊分別進入東莞大嶺山區和寶安陽臺山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1月,第3大隊首先在黃潭擊退進犯的日軍,斃傷日軍數十名。爾後,兩個大隊不斷襲擊日偽軍,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1941年6月,第3大隊在民兵的配合下,把進犯大嶺山區的600餘名日偽軍圍困瞭兩晝夜,斃傷日軍大隊長以下50餘名。第5大隊在陽臺山粉碎瞭日偽軍的“掃蕩”,斃傷敵70餘名。兩個大隊在與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鬥爭中,積極發動群眾,組織民兵,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到1941年秋,部隊發展到1500餘人,武裝民兵1000餘人,建立瞭廣州—九龍鐵路以西的大嶺山和寶安—太平公路以東的陽臺山兩個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1年12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占領香港。遊擊隊即派出武工隊進入香港、九龍地區,開展城市遊擊戰,建立新的遊擊基地。遊擊隊還先後建立瞭海上中隊和護航大隊,開展海上遊擊戰,襲擾日軍海上運輸線,保護漁民和商船往來。香港淪陷時,有一大批中國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國際友人滯留港島,處境十分危險。抗日遊擊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難,先後從香港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700多人,國民黨官員和眷屬,以及遇險的美國航空隊飛行員、港英官兵和荷蘭、比利時、印度等國的人士近百人,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對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工作,起到瞭積極的作用。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到陽臺山抗日根據地的白石龍村召開遊擊隊幹部會議,總結瞭部隊三年來對敵鬥爭的經驗,成立瞭以林平為書記的中共廣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東江和珠江地區的抗日鬥爭,並將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編為遊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林平任政治委員,部隊編成1個主力大隊和東莞、惠陽、寶安、港九4個地方大隊。此時,遊擊總隊建立瞭電臺,從而能及時直接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4月以後,東江地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與日偽軍勾結,不斷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圍攻和經濟封鎖,加上這一年東江地區發生嚴重旱災,根據地軍民處境十分困難。遊擊總隊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關於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對遊擊隊勢在必打、志在消滅的方針,要依靠群眾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的指示,開展整風學習,統一瞭幹部思想,部隊與人民群眾緊密團結,自力更生戰勝困難,堅持抗戰,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渡過難關,取得瞭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勝利。1943年1~10月,遊擊總隊向日偽軍主動出擊,拔除瞭廣九鐵路及寶太公路、莞城—太平公路沿線的一批據點;爭取瞭偽軍1個營反正,2個連投誠;海上獨立中隊以少勝多,在大亞灣全殲偽海軍1個大隊。

  1943年11月,日軍發起瞭打通廣九鐵路的進攻作戰。中旬,日偽軍出動七八千人,號稱“萬人掃蕩”,在空軍配合下,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下旬又對陽臺山抗日根據地實行“多路圍攻”。遊擊總隊在殺傷一部日偽軍後,巧妙地跳出包圍圈,轉向外線襲擊敵人,經過一個多月的頑強戰鬥,粉碎瞭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收復大片失地,使廣九鐵路兩側的解放區連成一片,卡住日軍南線交通運輸的咽喉,破壞日軍的戰略部署,策應瞭美、英盟軍在太平洋對日軍的反攻作戰。此時,遊擊總隊發展到3000餘人。

  發展壯大 為適應鬥爭需要,遊擊總隊於1943年12月2日在惠陽坪山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主力大隊、5個地方大隊和1個護航大隊。縱隊成立後,大力加強部隊建設,廣泛開展殺敵競賽和擴軍競賽,不斷向日偽軍發動進攻。1944年上半年,僅廣九鐵路以西的部隊就殲滅偽軍20多個連,迫使偽軍1個營和1個暫編團團部100餘人投誠;港九大隊積極開展城市遊擊戰,炸毀瞭香港啟德機場的油庫和九龍第4號鐵路橋;護航大隊在大鵬灣海面俘獲日軍武裝運輸船3艘。6月間,日軍出動配合進攻湘桂線。為鉗制日偽軍,東江縱隊沿廣九鐵路、寶太公路等交通線廣泛出擊,先後全殲廣九鐵路常平、平湖等站的偽軍、偽警大隊。同時,東江縱隊還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粵北挺進,一度解放清遠縣城。1945年春,東江縱隊派出兩個支隊挺進東江北岸,開辟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據地。5月,縱隊領導機關由東江南岸轉移到博羅縣羅浮山。8月初,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粵北發展的指示,在珠江縱隊一部配合下,集中主力1000餘人挺進粵贛湘邊區,準備迎接八路軍南下支隊,開辟五嶺抗日根據地。此時,部隊發展到9200餘人,轄9個支隊,並先後成立瞭江南、江北、粵北和東進4個指揮部,活動地域由東江兩岸擴展到廣州市郊區、粵贛湘邊區和海陸豐地區。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華南日偽軍在國民黨當局的指使下,拒絕向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繳械,東江縱隊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立即向日偽軍展開進攻。至9月底,收復城鎮60餘處,殲滅日偽軍1000 餘名。七年中,東江縱隊在遠離中共中央,難以取得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戰場直接支援的困難條件下,與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和粵中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人民武裝共同堅持瞭華南的抗日戰爭,經歷大小戰鬥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建立瞭大片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南抗日戰場的一支主要力量。1946年6月,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東江縱隊主力以及包括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部分骨幹北撤山東省解放區,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留在廣東的人員,一部分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