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今屬遼寧、河北兩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省愛國軍民,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影響下,自動組成的抗日武裝。在其建立和鬥爭中,曾得到中共的領導和支持。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近20萬的東北軍和員警部隊大部不戰自退,日軍在幾天之內佔領遼寧、吉林省大片國土。值此民族危急之際,中國共產黨立即提出瞭在東北發動民眾武裝反日,收復失地的號召;派出瞭瞭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到各地開展武裝反日鬥爭;提出瞭東北開展反日遊擊戰的戰略戰術。由此,東北各階層群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愛國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進行武裝抗日。這些部隊每支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內部編制並不統一;各部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相互之間有著程度不同的聯合關系或隸屬關系;它們的軍費多靠自籌,並得到瞭全國各界人士的捐助;它們的裝備大多為原東北軍留下的輕武器,重武器很少,甚至一小部分官兵還使用冷兵器;它們的主要作戰樣式為遊擊戰。在遭受日軍蹂躪的東北進行艱苦抗戰的這些部隊,並沒有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正式承認而獲得統一的番號,所以被人們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武裝鬥爭,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興起階段(1931年9月~1932年2月) 這一階段,各地義勇軍紛紛興起,頑強抵抗日軍的侵略。遼寧省義勇軍興起最早,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省警務處長黃顯聲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抵抗日軍,後退往遼西組織民團和地方保安部隊進行抗日鬥爭,名為民眾抗日義勇軍。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建立東北民眾自衛軍。此間,遼寧各地民眾紛紛建立義勇軍。設在北平(今北京)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11月將遼寧各地的義勇軍統一改稱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以路軍和支隊為基本建制單位,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各路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軍戰鬥百餘次,斃傷日軍2300餘人。

  吉林省義勇軍主力由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組成。東北軍團長馮占海率先抗日,爾後旅長李杜、邢占清、趙毅等人宣佈抗日,進行瞭榆樹、五常、拉林和雙城(五常、拉林、雙城今屬黑龍江)阻擊戰。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今屬黑龍江)成立吉林自衛軍,與日軍奮戰五日撤出哈爾濱。爾後吸收哈東各縣抗日武裝,達5萬餘人,取得瞭團山子、珠河等戰鬥的勝利。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成立吉林救國軍,接連攻克敦化、蛟河等縣城,斃傷日偽軍數百人,部隊發展到近2萬人。黑龍江省義勇軍創始於江橋抗戰。東北軍將領馬占山率部與日偽軍在齊齊哈爾南江橋一帶英勇奮戰月餘,重創日軍,爾後撤至海倫地區,吸收各方反日武裝,組成義勇軍,編成10個總隊,約5萬人。至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已發展到近20萬人,在東北各地開展遊擊戰,斃傷俘大量日偽軍,遲滯瞭日軍的進攻。

  發展階段(1932年3月~1932年10月)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討伐。義勇軍主動出擊,打破討伐,部隊迅速發展壯大。

  遼寧省義勇軍迅速發展到58路25萬餘人。5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為瞭加強領導,將其劃分為五個軍區。第一軍區,總指揮彭振國,活動於遼河以西和熱河東部地區10餘縣。第二軍區,總指揮王化一(由李純華代),活動於渾河以南,遼河以東的遼南地區10餘縣。第三軍區,總指揮為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活動於遼東地區20餘縣。第四軍區,總指揮劉振東,活動於遼北地區10餘縣。第五軍區總指揮高文彬,活動於遼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10餘縣。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梁,攻克錦西、綏中、興城、通遼(今屬內蒙古)、康平、莊河、岫巖、新賓、柳河、輝南、海龍(柳河、輝南、海龍,今屬吉林)、清源、撫順縣城,取得瞭一系列的勝利,控制瞭廣大地區,給日偽軍以很大打擊。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襲擊沈陽城,一度占領東塔機場,震驚瞭日偽軍。

  吉林省義勇軍發展到15萬餘人。3月,吉林自衛軍在阻擊日軍進犯的夾信子、桶子溝、會發恒(今屬黑龍江)等戰鬥中,斃傷俘日偽軍3000餘人。4月初,該部5萬餘人從依蘭(今屬黑龍江)出發,分兵三路反攻哈爾濱,右路軍兵鋒逼近哈爾濱;中路和左路進抵珠河附近,戰鬥月餘,斃傷日偽軍數千人,後因依蘭失守,遂轉至梨樹(今屬黑龍江雞西)一帶開展遊擊戰。此時,馮占海部建立吉林救國軍,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收復榆樹等戰鬥中,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王德林領導的吉林救國軍於3月在鏡泊湖地區連續組織四次伏擊戰,並取得安圖、敦化等戰鬥勝利,部隊擴展到6萬餘人。全省義勇軍與日偽軍交戰數百次,攻克城鎮30餘座,占據吉東13縣廣大地區。

  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總司令部5月在海倫成立,馬占山任總司令,共8萬餘人。該部在呼海路(呼蘭至海倫)、齊克路(齊齊哈爾至克山)沿線,頻頻出擊,在松浦鎮、克山、安達、海倫等戰鬥中,重創日偽軍。9月,海滿護路軍總司令蘇炳文宣佈抗日,成立東北民眾救國軍,所部3萬餘人在富拉爾基一帶與日軍激戰月餘。10月,馬占山率部反攻齊齊哈爾,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使日偽軍驚恐不安。

  1932年夏秋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的鼎盛時期,總兵力發展到約50萬人,在102個縣內進行戰鬥,沉重地打擊瞭日偽軍的殖民統治。

  餘部堅持鬥爭階段(1932年11月~1939年12月) 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對其的威脅,於1932年冬集中6萬餘兵力進行大討伐。東北抗日義勇軍頑強作戰,雖在局部地區獲得一些戰果,但由於孤立無援又缺乏堅強統一的領導,大部敗散。東北義勇軍約7萬人轉入熱河,由張學良收編為7個軍團。在熱河抗戰中,該部配合東北軍繼續抵抗,後敗退察哈爾(今屬河北、山西、內蒙古),一部加入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遼寧的義勇軍餘部繼續戰鬥,鄧鐵梅、苗可秀、白君實部屢挫屢起,堅持至1939年1月。王鳳閣部千餘人,堅持至1937年5月,失敗後,該部一些人加入瞭東北抗日聯軍。熱河省義勇軍興起較晚,但在熱河淪陷後堅持戰鬥時間較長。孫永勤部5000餘人開辟瞭熱河南部遊擊區,1935年5月被日偽軍6000人包圍,苦戰數日突圍,餘部堅持戰鬥。藍天林部3000餘人,堅持至1937年春。李天德部千餘人堅持至1939年春。王文福部從1932年6月開始,多次粉碎日偽軍的討伐,堅持到抗戰勝利。吉林、黑龍江省的義勇軍約有4萬人隨馬占山、李杜、王德林、蘇炳文等人退至蘇聯境內,後轉回新疆,餘部仍堅持戰鬥。在吉林,李延祿部改編為抗日救國遊擊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周保中部改編為綏寧反日同盟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高玉山、劉東山部堅持到1934年,餘部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謝文東、李華堂、汪亞臣部1936年分別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8、第9、第10軍,姚振山、王蔭武部1937年秋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序列,堅持到1941年。在黑龍江,中西部地區義勇軍餘部5000餘人,分散活動到1935年秋;東部地區4000餘人,曾多次與趙尚志領導的遊擊隊聯合襲擊日偽軍,後來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祁致中部1937年10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日軍大討伐之後,在東北繼續戰鬥的義勇軍最初有6萬人。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功績永載史冊。

  東北抗日義勇軍發揚瞭中華民族勇於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堅持抗日鬥爭多年,殲日偽軍數萬人,揭開瞭中國人民反日鬥爭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序幕,振奮瞭民族精神,推動瞭全國抗日鬥爭的發展,為創建東北抗日聯軍提供瞭條件和經驗,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