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的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1979年建。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和光澤、建陽2縣之間,面積566平方公裡。保護區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峰黃崗山2158米。保護區的地貌受邵武—河源深大斷裂帶控制。主嶺和主穀多呈北北東向,支嶺和支穀則多呈北西向。溪流沿斷裂不斷下切,形成深邃峽谷。山谷高差懸殊,一般達200米左右,最大可達5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峻,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擋北方冷空氣的入侵,且距海不遠,直距不及240公裡,夏季從海上來的熱濕氣流可可以深入保護區,並被地形抬高,形成豐沛的地形雨。因此溫暖濕潤是保護區最主要的氣候特征。由於復雜的地貌和氣候分異,在保護區內形成瞭許多不同的生態環境,為各種各樣生物及特性不同的生物,提供瞭棲存、繁衍的場所。保護區以生物資源豐富著稱。

  19世紀70年代,法、英等動物學傢曾至保護區桂墩、大竹嵐等地采集標本,並發表瞭許多新種資料。20世紀20~30年代,外來采集標本者日眾,桂墩被認為是研究中國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分佈的鑰匙。自然保護區現有植物18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152科,713屬,1500多種,且多珍稀樹種和名貴藥材,如銀杏、楠木、花櫚木、桂花木、降香黃檀、紫檀、香果樹、亮葉青岡、紅豆杉、鐘萼木及厚樸、三尖杉、三節茶、十大功勞等。高等野生動物獸類近100種,分屬24科46屬;鳥類234種;爬行類72種;兩棲類22種;山溪魚類33種;昆蟲有31目200多科、2000多種。屬於國傢保護的動物有12種,如獼猴、大小靈貓、黃腹角雉和紅嘴相思鳥等。保護區斷裂構造發育,新構造反映明顯。因此,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生物科學和地學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