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對進攻山東西南部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1946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以14個整編師32個旅約30萬人,集結於鄭州、新鄉、開封、商丘、碭山一線,企圖乘晉冀魯豫野戰軍剛結束出擊隴海路戰役未得休整之際,以優勢兵力鉗擊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定陶、曹縣地區,並引黃河水改入故道,控制山東西南部,然後以主力進出漳河,打通平漢鐵路線。8月28日,國民黨軍以徐州“綏靖公署”3個師的5個多旅,自碭山、虞城之線,向城武(今成武武)、單縣、豐縣、魚臺地區進攻;以鄭州“綏靖公署”整編第3、第41、第47師,第4“綏靖區”2個旅和河南保安部隊等部共約10個旅的兵力,自封邱、開封、考城、商丘之線,向東明、定陶、曹縣地區進攻。另以13個旅在安陽、新鄉及其以東佯動;以4個旅和2個保安縱隊,位開封,商丘線及其兩側,維護後方交通。

定陶戰役

  晉冀魯豫野戰軍於出擊隴海路戰役後在魯西南地區休整。當時主力部隊隻有4個縱隊,共5萬餘人。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關於每戰必須以優勢兵力加於敵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殲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個擊破的指示,並分析瞭當前形勢,認為:當面之敵雖占優勢,但若再深入解放區,必將陷入兵力不足的困境;鄭州、徐州“綏靖公署”是兩個指揮系統,指揮不統一;徐州一路主力部隊較多,但不是主攻方向;鄭州一路隻有整編第3師、第47師是其主力,如能殲滅該兩個師中的1個或2個師的大部,則可打破敵之進攻;整編第3師是中央軍,如能殲滅,影響較大。

  根據上述情況,確定以整編第3師為第一個殲擊對象,爾後視情況再殲整編第47師。遂令第3、第6、第7縱隊集結於定陶西南,令第2縱隊從豫北進至東明東南地區;以第6縱隊2個團用運動防禦戰法誘整編第3師到預定戰場;另分別以小部主力和軍區部隊鉗制其他各路國民黨軍。

  9月2日,整編第3師進到秦砦、桃園,整編第47師進到黃水口、呂砦。這時,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將整編第3師、第47師會攻定陶的計劃,改為整編第3師攻菏澤、整編第47師攻定陶,使該兩師的間隔由原來的15~20公裡擴大為20~25公裡。解放軍將整編第41師阻遏於東明西南,距離整編第3師80餘公裡;將整編第55師、第68師阻遏於曹縣以南,距離整編第47師40餘公裡;將自徐州進攻的國民黨軍阻遏於單縣、成武以東,距離整編第3師、第47師200餘公裡。

  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治委員等決定趁徐州、鄭州兩路敵軍鉗形攻勢尚未合攏,鄭州各路國民黨軍態勢分散、整編第3師疲憊之機,放手誘使整編第3師前進,並將戰場西移至大楊湖地區。以第2、第6縱隊共5個旅為右集團,主力由北向南、一部由東向西攻擊;以第3、第7縱隊共4個旅為左集團,首先楔入整編第3師和第47師之間,割裂其聯系,堅決阻止整編第47師前進,使整編第3師更加突出,爾後以主力由南向北攻擊整編第3師。

  3日下午,整編第3師進到天爺廟、大黃集、大楊湖地區;整編第47師進到三邱店、常路集以南。當日23時半,人民解放軍向整編第3師發起攻擊,左右兩集團都把進攻重點指向其第20旅。經兩日激戰,整編第3師發覺已被包圍,急呼求援。劉峙令其他各師急援。整編第47師連日猛攻人民解放軍第3縱隊陣地,企圖從南和西南方向與整編第3師溝通聯系,均未得逞。整編第41、第55、第68師分由東明、曹縣向整編第3師增援。劉伯承司令員於5日在第6縱隊指揮所召集各縱隊領導幹部會議,決定集中各縱隊主力於當夜再度發起猛攻,至6日晨全殲第20旅,重創第3旅,並進逼整編第3師師部。該師殘部於當日中午向南突圍,在運動中被全殲。整編第47、第41、第55、第68師等部得知整編第3師被殲後,向考城、蘭封撤退。人民解放軍乘勝於7日向整編第47師側背卷擊,激戰1天,全殲該師。戰役於8日結束,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個旅1.7萬餘人。這一勝利連同中原突圍的勝利和蘇中大捷,對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瞭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