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詞源於古波斯語Ariya,意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獻《梨俱吠陀》中,意為出身高貴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語(屬印歐語言)的人,不帶有任何種族的含義。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鄉是在南俄草原,後來從這個地區向亞洲和歐洲遷移。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遊蕩之後定居在中亞兩河(阿姆河與錫爾河)平原。約在西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稱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文獻中隻稱雅利安人);而另一支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遊的七河流域(或稱五河流域)。當時畜牧業占主導地位,農業隻具有兼營性質。城市文明尚未出現。《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個地區編成的。編成年代上限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或更早一些。他們侵入七河流域後,征服瞭當地的土著居民,過著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生活。以後他們又向東方的恒河流域發展,進而擴張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他們進入這些地區後,原始的部落組織逐漸解體,出現部落聯盟。各聯盟間不斷進行戰爭。大約在公元前第1千紀初期,伴隨鐵器的出現,印度-雅利安人的少數先進部落開始過渡到國傢。至公元前6世紀,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形成20多個小國,進入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稱為的“十六國”時代,或稱列國時代。在印度-雅利安人向東方和南方擴展過程中,當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驅散,他們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上的主要居民。當時,瓦爾納制度剛剛出現,宗教尚處萌芽狀態,為多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