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工人階級政黨,1920年5月23日在三寶瓏成立。前身是1914年荷蘭社會主義者H.J.F.M.斯內弗利特(即馬林,1883~1942)建立的“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它為印尼共的成立奠定瞭思想和組織基礎。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下,印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第7次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同年12月加入第三國際。1924年又改稱為印尼共產黨,選舉司馬溫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26年印尼共領導印尼民族大大起義,遭到荷蘭殖民者殘酷鎮壓,印尼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1935年重建地下印尼共中央機構,聚集力量,致力於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

  日本占領期間,印尼共一些黨員投身於武裝抗日鬥爭,一些青年黨員與其他民族主義青年組織成員一起進行地下宣傳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尼共積極參加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印尼共和國成立後,共產黨人沙利佛丁任首屆政府國防部長。1947年6月,出任總理,領導抗荷鬥爭。1948年,印尼共通過“印尼共和國新道路”決議,總結獨立以來的經驗教訓並提出新時期的路線。同年9月爆發“茉莉芬事件”,印尼共再次遭到殘酷鎮壓。1951年印尼共轉入公開活動。同年印尼共組成以D.N.艾地為首的新的黨中央。從50年代初開始,印尼共對外堅持反帝、反殖鬥爭,對內致力於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大力發展黨的組織。1955年在印尼全國第1次普選中,印尼共一躍成為全國四大政黨之一。1959年和1962年,印尼共第6、第7次代表大會制定“通過以工農為主體,以‘納沙貢’(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的簡稱)為核心,以建國五原則為基礎的民族統一戰線,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總路線。1962年擁有200多萬黨員。1965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印尼共遭到第3次大規模鎮壓,幾十萬黨員和艾地等主要領導人慘遭殺害或被關入監獄,從此,印尼共進入最困難時期。第3次轉入地下。

  黨刊為《人民之聲》、《紅星》,黨報為《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