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法、德兩國為爭奪摩洛哥所引起的戰爭危機。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坦吉爾扼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佈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要地。進入20世紀以來,法國迅速向摩洛哥擴張勢力,大肆進行經濟滲透,控制摩洛哥財政,並同西班牙劃分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與德國發生衝突,導致兩次國際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19906) 1904年4月英法簽訂協定(見三國協約),法國承諾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但這侵犯瞭德國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蘇丹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的地位絕對平等。接著德國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裡條約》的所有國傢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馬德裡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法國外長T.德爾卡塞采取強硬態度,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形緊張。6月6日,法國內閣會議發生激烈爭論,德爾卡塞被迫辭職,總理M.魯維埃兼任外長,同德國繼續談判,7月8日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召開《馬德裡條約》參加國的國際會議討論摩洛哥問題,即1906年1月召開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於英、俄支持法國,會議結束時簽訂瞭有利於法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後,法國加緊瞭對摩洛哥的控制。1907年3月,法國占領東摩洛哥的烏季達;5月又在卡薩佈蘭卡強行登陸。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蘇丹和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5月,法國乘機以保護僑民為由,占領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國向法國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給德國作為補償。7月1日,又借口保護德國商人的生命財產,派遣炮艦“豹”號開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爾。史傢稱這次戰爭危機為“豹的跳躍”。德國的行動震驚瞭世界。英國認為德國軍艦停泊在阿加迪爾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威脅。7月21日,英財政大臣D.勞合·喬治發表瞭暗示英國不惜因摩洛哥問題與德國一戰的演說,並進行相應的海軍作戰動員。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同時又適值國內發生金融危機,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就較小規模的補償問題進行談判。11月4日,法、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受法國保護,法國則給予德國一部分法屬剛果領土作為補償。1912年3月法、摩簽訂《非斯條約》使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