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音譯,意為少數派。俄國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派別。1903年7、8月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期間,以В.И.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Л.馬爾托夫等人在制定黨章時發生尖銳分歧。大會在選舉中央領導機關成員時,擁護列寧的人得多數票,稱佈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馬爾托夫等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會後,孟什維克在組織和策略問題、土地綱領等方面的機會主義思想更加系統化,發展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主要的右傾機會主義派別,其觀點稱為孟什維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馬爾托夫、И.Г.策烈鐵裡、A.H.波特列索夫等。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孟什維克中大部分人變為反對革命的取消派分子,於1912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6次全俄代表會議上被清洗出黨。但其派別組織仍繼續存在,並展開活動。同年8月成立孟什維克領導中心──組織委員會。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孟什維克堅持社會沙文主義立場,支持沙皇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在組織上分化出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國際主義派和以Г.В.普列漢諾夫為首的統一派。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孟什維克聯合社會革命黨將受他們領導的蘇維埃變為俄國臨時政府。孟什維克分子認為俄國生產力落後,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反對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主張俄國沿著資產階級憲政的道路發展。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初,一些孟什維克分子當選為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和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作為一個政治派別,由於它堅持機會主義立場,並從事敵視蘇維埃國傢的活動而被取締。孟什維克的成員後發生分化:有的堅持反蘇維埃活動或被法辦,或逃亡國外;有的退出政治活動;有的承認錯誤,改變立場,以至加入佈爾什維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