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發生於1917年俄曆2月(西曆3月)而得名。20世紀初,俄國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國內仍保留大量農奴制殘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使俄國經濟瀕於崩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革命形勢日趨成熟。В.И.列寧提出瞭“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號召各國人民掉轉槍口,反對本國反動政府。1917年初,俄國革命運動急劇發展。資產階級也感到沙皇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企圖發動宮廷政變。

  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廠工人開始罷工。3月8日,彼得格勒女工響應佈爾什維克的號召,舉行政治罷工,慶祝國際勞動婦女節。女工和男工紛紛走出工廠,舉行示威遊行。10日,發展成為反對饑餓,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沙皇制度的政治總罷工,罷工人數達到25萬人。沙皇政府下令開槍鎮壓參加示威和集會的群眾,激起人民更劇烈的反抗。11日,佈爾什維克維堡區委員會決定將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3月12日(俄歷2月27日),起義席卷全城。駐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絕向工人開槍,大批轉到革命方面。起義士兵和工人逮捕沙皇的大臣和將軍,釋放政治犯,佈爾什維克黨中央發出《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佈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國迅猛展開。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徹底覆滅。

  革命期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新的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同時,資產階級得到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利用人民革命的勝利,成立俄國臨時政府,形成瞭兩個政權並存局面。臨時政府沒有給人民帶來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同沙皇政府一樣,是反革命、反人民的政府。二月革命隻是完成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第一階段。列寧和佈爾什維克黨領導群眾繼續前進,並在8個月後奪取瞭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