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431~前404年雅典及其同盟者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薩斯同盟之間的戰爭。“伯羅奔尼薩斯戰爭”乃後人給予的稱呼。這次戰爭的目擊者修昔底德在所著《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稱之為“伯羅奔尼薩斯人和雅典人的戰爭”。

  戰爭的起因 關於這次戰爭的原因,許多學者贊成修昔底德的論斷,即由於雅典勢力的擴張而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斯巴達的同盟者科林斯與雅典的矛盾,在導致戰爭爆發的過程中起瞭重大作作用。一度流行的觀點認為,這次戰爭主要由於科林斯與雅典的商業競爭,由於科林斯懼怕雅典向西方進行商業擴張所引起。這種觀點近年來被認為不符合歷史事實。

  戰爭的爆發和第一階段(公元前431~前421) 公元前435年,科爾居拉與其母邦科林斯之間因對埃庇丹努斯的控制問題發生爭執。兩年後,科爾居拉與雅典結盟。公元前432年,提洛同盟成員波提狄亞退盟並得到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幫助,雅典則派兵前去攻打。同年,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邁加拉與雅典發生爭執。次年3月,斯巴達盟邦忒拜進攻雅典盟邦普拉蒂亞。5月,伯羅奔尼撒同盟對雅典宣戰。

  戰爭的頭十年史稱“阿希達穆斯戰爭”,因戰爭爆發時在位的斯巴達國王的名字而得名。斯巴達人6度從陸上入侵並蹂躪阿提卡。雅典人依靠堅固的城墻和強大的海軍,把農村居民移到城墻之內居住,頻頻從海上出擊,屢勝。公元前430年雅典發生大瘟疫,大批居民死亡,伯裡克利也於公元前429年罹疾病故。公元前427年,雅典迫使退盟的米提利尼投降,並攻占波提狄亞。公元前425年,雅典占領斯法克特裡亞島,俘斯巴達公民約120名。翌年,斯巴達將領佈拉西達斯率1700名兵士進入哈爾基迪基,占領雅典的重要據點安菲波利斯。同年,雅典在德利翁一役中遭受巨大損失。公元前422年,雅典民主派領袖克裡昂率所部與佈拉西達斯在安菲波利斯城下激戰,雙方主將均陣亡。次年,戰爭雙方簽訂為期50年的和約,因雅典主和派將軍尼西亞斯的名字而稱為“尼西亞斯和約”。其基本內容是大體維持戰前狀況。

  戰爭的第二階段(公元前415~前413) 史稱西西裡戰役。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爾基比阿德斯鼓動下,介入西西裡島希臘城邦之間的爭端,標志伯羅奔尼撒戰爭進入瞭新階段。公民大會決定由阿爾基比阿德斯、尼西亞斯和拉馬科斯共同負責指揮遠征軍。軍隊到達西西裡島不久,阿爾基比阿德斯就因與搗毀赫爾墨斯神像案有牽連被控犯有瀆神罪,被召回雅典候審。回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達,向當局提出挫敗雅典的重要建議。斯巴達按照他的意見,於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敘拉古。公元前413年秋,雅典遠征軍全軍覆沒。是役損失戰艦200餘艘,海軍3.5萬人。同年,斯巴達又派陸軍常駐德凱利亞,不斷對雅典進行騷擾。

  雅典的失敗 在西西裡的慘敗使雅典元氣大傷。接著,雅典在愛琴海的盟邦紛紛背離。軍事形勢的惡化伴隨國內政治鬥爭的激化,導致公元前411年發生政變,民主政體被推翻,建立瞭以四百人會議為首的寡頭政治。次年,民主政體重建。此後,雅典雖然在小亞細亞沿岸及黑海海峽附近的海戰中數度取勝,但斯巴達卻得到波斯資助再建海軍。公元前405年斯巴達將雅典180艘艦船誘入赫勒斯滂海峽,突然襲擊,羊河一戰,雅典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雅典海上霸權喪失殆盡。公元前404年4月,在由來山得指揮下的斯巴達軍隊海陸兩面圍困下,雅典宣告投降。和約規定,雅典解散提洛同盟,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拆毀雅典城通往比裡尤斯港的長墻,僅保留12艘軍艦,放棄海外領屬。

  戰爭的後果 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參戰的希臘各城邦之間及各城邦內部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均趨激化。雅典大量奴隸逃亡,奴役具有其他城邦公民身份的戰俘的現象普遍出現,雇傭兵數量大增。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劇,民主派與寡頭派的鬥爭殘酷激烈(如公元前427年科爾居拉的內戰)。戰爭使參戰雙方的多數城邦蒙受人力和財力的巨大損失,國力下降。波斯帝國得以插手希臘各邦的事務。勝利者斯巴達成為希臘的霸主。

  

參考書目

 修昔底德著,謝德風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78。

 G. E. M. de Ste. Croix, The Origins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York,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