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古城,古代西亞各族人民宗教活動中心之一。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奉為聖地。位於巴勒斯坦中部,東離死海24公裡,西離地中海56公裡。耶路撒冷區包括市區及其以西35公裡範圍內的扇形地區,面積627平方公裡,人口47萬(1983)。市區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其中舊城約為1平方公裡),人口41.5萬(1982)。居民主要是阿拉伯和猶太人。

  城市建於猶地亞山地頂部,海拔790米。市區東部和北部為石灰巖山脊,有海拔826米米的聖墓山、734米的獲罪山和805米的橄欖山。舊城中部為摩哩山,西南面有錫安山。夏季炎熱幹燥,冬季陰冷多雨。年平均氣溫16℃,最高氣溫42℃,最低溫在零度以下,有冰雪。年平均降水量529毫米,集中在冬季,5~10月無雨。由於地處石灰巖山脊,降水後很快滲透到地下深處,隻有在東南部山區基德朗谷地的巖石區有積水。用水主要靠地下水。

  早在公元前19世紀耶路撒冷即建有城廓。前10世紀,猶太部落攻占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猶太國傢。後又在錫安山上建築“聖殿”,遂成為猶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前8世紀後,亞述人、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先後入侵,城市和聖殿多次被毀又重建。公元前後曾成為羅馬帝國文化中心之一。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猶太人聖殿基礎上,修建瞭伊斯蘭教聖殿──巖石殿(見彩圖)。

耶路撒冷的巖石殿 這時耶路撒冷的手工業相當發達,商業十分活躍,意大利和法國的商人每年都雲集於此,換取東方的絲綢和香料。公元11~13世紀,遭十字軍侵占,並建耶路撒冷王國,定為首都。公元1517年後的400年間,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並曾為其獨立行省的首府。1917年被英國占領,後又為其“委任統治地”的首府。1947年聯合國決議,定為國際城市。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約旦控制瞭舊城及其東北部地區,以色列占領瞭新城。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瞭整個耶路撒冷,1980年又單方面宣佈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今以色列議會設此,而一些政府部門和外國使館仍在特拉維夫-雅法。該城的地位和歸屬等問題尚待解決。

  耶路撒冷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有城墻,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聖城,城內分4區。東北部為穆斯林居住區,包括著名的聖殿區;西北部為基督教區;西南部為亞美尼亞教會區;東南部為猶太教區。城區多宗教聖地和古跡,其中有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崇奉的摩哩山的巖頂,頂上有伊斯蘭教的巖石殿和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的哭墻,以及基督教的聖墓大堂和耶穌被釘十字架所經過的道路等。新城為政治、經濟、文化區,始建於1860年。在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之前,新城已具規模,其間錫安山是猶太教又一重要聖地,橄欖山也有猶太教和基督教聖地。文化教育機構現有希伯來大學、哈達薩和希伯來大學醫療中心以及博物館、藝術館和圖書館等。工業集中在新城西部。

  主要工業有金屬加工、化工、傢具、制藥、制鞋、紡織與服裝等部門。西部山區以林業為主,並是重要的柑橘產地。旅遊業較發達。在舊城西正建設現代化商業和居住區。公路與約旦河西岸各大城市和約旦相連接,並通以色列。鐵路通特拉維夫-雅法、海法和比爾謝巴等地。還有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