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流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南美洲中北部。上源稱阿普裏馬克河,出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西科迪勒拉山脈東坡。接納烏魯班巴河後,稱烏卡亞利河。北流接納馬拉尼翁河後始稱亞馬遜河。自此向東,流貫於亞馬遜平原,至馬拉若島附近註入大西洋。全長6400公裡。沿途接納1000多條支流,其中長度在1500公裡以上的大支流有17條。流域面積達705萬平方公裡,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每年註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600立方公裡,相當於世界河流註入大洋總水水量的1/6。

  上遊從源地到馬拉尼翁河口長約2560公裡。分上、下兩段。上段即阿普裡馬克河段,長約960公裡。從海拔5200多米的奇爾卡雪山流下,穿行於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狹長高原上,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急流瀑佈。在庫斯科以西130公裡,穿阿普裡馬克峽谷出東科迪勒拉山脈,沿坡麓下行,在最後的260公裡流程中,河面展寬,流速稍緩。至阿塔拉亞,與同出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的烏魯班巴河會合。從源地至此落差將近5000米,平均比降約5.2‰,形成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特點。下段即烏卡亞利河,長1600公裡。向北流出80多公裡後,進入亞馬孫平原。河寬由400米展至1200米,河床比降銳減至0.047‰。河谷寬坦,流速緩慢,曲流發達。至瑙塔附近,與源於秘魯西部西科迪勒拉山脈東坡的馬拉尼翁河(長1600公裡)會合,河面寬2000多米,水量激增。(見彩圖)

亞馬孫河

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中遊自馬拉尼翁河口至馬瑙斯,長2240公裡。巴西境內段,又名索利蒙伊斯河。在秘魯河港伊基托斯以下,轉向東行,穿過80公裡長的哥倫比亞和秘魯國境,接納構成秘魯和巴西部分國界的雅瓦裡河後,流貫巴西北部。水深(45米)河寬(3000米),比降微小(0.029‰),流速緩慢(0.7米/秒)。河中島洲錯列,河道呈網狀分佈。兩岸河漫灘寬30~100公裡,由松軟的近代沖積物組成,地勢低下,湖沼密佈,汛期普遍遭受泛濫,排水不暢。河漫灘兩側為高出45~60米的寬廣階地,支流眾多,均出自安第斯山東坡,源遠流長,並呈羽狀排列。南岸支流比降微小,迂回蜿蜒,特別是茹魯阿河和普魯斯河,為世界上曲流最發達的河流之一。至馬瑙斯,北岸最大支流內格羅河註入,河面寬至11公裡,河深99米。內格羅河長2250公裡,因河水呈深褐色而得名,其上遊支流卡西基亞雷河為溝通亞馬孫水系與奧裡諾科水系的天然水道,無明顯分水嶺。

  下遊從馬瑙斯至河口,長1600公裡。初如中遊河段,水深河寬,兩岸階地分明,地勢低平,河漫灘上水網如織,湖泊星羅棋佈。馬瑙斯以下150公裡,全水系最大支流、發源於玻利維亞安第斯山地的馬代拉河(長3350公裡)從南岸註入。自此以下,階地逐漸收縮,以致消失。因南北高地迫近河岸。河面束狹,在奧比杜斯處河寬減至1800米,流速加快(平均1.7米/秒),水深130米。奧比杜斯以下復又展寬,河床比降不到0.008‰。接納欣古河後,幹流河寬13公裡,開始進入河口地區。河口地區由於近期下沉作用,入海泥沙(每年約5億噸)大部分又被沿岸洋流帶走,因而形成口寬約330公裡的喇叭狀三角港,大西洋海潮可溯河而上至奧比杜斯,最遠可深入內陸1400公裡。潮高約1~2米,大潮時往往形成4~5米高的水墻,當地稱之為“渡羅羅卡”。落潮時,距河口320公裡的洋面上仍可見渾濁河水,洋流帶走的泥沙,一部分向北沿海岸形成20~100公裡長的堆積區。三角港內島嶼沙洲星列,其中馬拉若島面積最大(4.8萬平方公裡),把幹流分成兩支。北支為亞馬孫河主河口,河口段寬80公裡,多沙洲;南支稱帕拉河,水深暢通,海輪多經此道出入。發源於巴西高原中部的托坎廷斯河在貝倫港西南80公裡處註入帕拉河。

  亞馬孫平原東西延伸,南北介於巴西高原與圭亞那高原之間,西為安第斯山地,地勢向平原傾斜,腹寬口窄,為一巨大集水盆地。亞馬孫水系跨赤道南北,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並有安第斯山脈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幹流水量極大,河口年平均流量達21萬立方米/秒。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加以南、北岸支流流域雨季錯開,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得到補償,變化幅度緩和,洪水期與枯水期流量比率約為5:1,體現赤道型水系特點。南岸支流洪水期在11月至翌年5月,北岸在3~8月。因南岸支流流域面積約為北岸的2.5倍,幹流本身也介於赤道至南緯5°之間,故幹流水量變化主要取決於南岸支流,北岸支流隻對幹流洪水期形成起促進作用,對枯水期水量則起補償作用。幹流洪水期大致開始於10~11月,至翌年3~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後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下遊在時間上稍見落後。個別年份因雨季變動而使南、北岸洪水同時發生,幹流出現特大洪峰,如奧比杜斯附近曾記錄到28萬立方米/秒的流量。水位平均上漲幅度9.3米,洪泛寬度在中、下遊為25~80公裡,河口地區可達200公裡,呈現一片汪洋。

  航運條件優越,幹流及主要支流的下遊河段無瀑佈險灘,枯水期中也有足夠的深度,無冰凍期。3000噸海輪可上溯3680公裡至伊基托斯,7000噸海輪可抵馬瑙斯。烏卡亞利─亞馬孫河通航裡程計5000公裡,全水系內可供通航的河道長度達3萬公裡(正常水位)到6萬公裡(洪水水位)。水系的水力資源相當豐富,其中大部分分佈在秘魯境內安第斯山區河段;支流從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進入平原的接觸帶上,也多陡落成急流或瀑佈,僅在巴西境內即有8000萬千瓦的水能可資利用。1976年巴西政府在托坎廷斯河及其支流阿拉瓜亞河上動工興建圖庫魯伊等水電站。河中富水產,淡水魚類多達2000種,還有海牛、淡水豚、鱷、巨型水蛇等水生動物。流域內大部分地區覆蓋著稠密的熱帶雨林,植物種類繁多;礦產資源豐富,已在開采的有石油、鐵、錳、錫、鋁土礦等。

  亞馬孫河流域人口稀少,經濟以采集、漁獵、遷徙農業和粗放畜牧業(牛)為主,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主要經濟活動中心和河港為貝倫、馬瑙斯與伊基托斯。自20世紀60年代起,流域諸國為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資源,正在勘探和開采礦藏資源、組織移民、拓墾農業區、發展養牛業、鋪設交通線,並加強區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