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首都和最大城市。地處國土幾何中心,周圍是人煙稠密的農業區和新興工業帶。面積(連郊區)238平方公裡,人口140萬(1983)。地處紹阿高原,平均海拔2450米。原為菲爾沃哈熱泉所在,附近隻有一大片牧民帳篷。因地勢開曠,風景優美,氣候溫和,埃塞俄比亞皇帝曼涅裏克二世於1887年在此建新都,取名阿迪斯阿貝巴(阿姆哈拉語意為“新花”),1891年正式遷入。1917年鐵路通車促進工商業發展,1935年人口已逾10萬。1935~1941年義大利佔領期間,為為意屬東非的首府,歐洲人移居,建起高大建築,改善道路及供水、供電系統。60年代以來,工、商、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形成現代化高樓大廈和傳統風格建築物穿插分佈、寬闊柏油路和曲折的土石路縱橫交織的外貌特征。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集中全國工廠一半左右,主要有紡織、建材、食品、木材、化工、皮革、金屬加工等部門。與周圍興起的阿卡基、德卜勒澤特、莫賈、納茲雷特等工業城市一起,構成以亞的斯亞貝巴為中心的城市群,是全國經濟核心地帶。6條幹線公路呈輻射狀通連國內各大城鎮,亞的斯亞貝巴—吉佈提鐵路因是全國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而被稱作“埃塞俄比亞的生命線”。國內中、西部所產咖啡、油料、木材等經此轉鐵路出口,進口的各種貨物亦多經此集散。還有國際航空港。商業繁榮,市內有兩大商業中心,即梅爾卡托傳統市場和以皮阿紮商場為中心的現代商業區。有著名的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師范學院、考古博物館。旅遊業亦盛。宜人的氣候、郊外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市內的非洲大廈、大教堂、曼涅裡克宮等著名建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市區自恩托托山麓向南伸展,依地勢高低分上城和下城。上城在北部,是集中的居住區和商業區。下城是政府機關、國際機場、大旅館分佈區,多現代高層建築。近郊別墅散佈在西南面通往機場的道路沿線。火車站在城南部,工廠分佈於火車站以南鐵路、公路兩側。在非洲事務中居重要地位,1963年起是非洲統一組織總部所在地。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亦設此,非洲大廈是經常舉行重要國際會議之處。

亞的斯亞貝巴的非洲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