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古城與印度教聖城,教育中心。在北方邦恒河新月形曲流段左岸。人口70.5萬(1981)。今名來自流經城西、北的瓦拉納河(今名巴爾納河)和南面的阿西河。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來此,《大唐西域記》裏的婆羅痆斯國都城即指此城。附近有鹿野苑,為佛教聖地。印度教徒常稱此城為迦屍,英國統治時期曾易名為貝拿勒斯。早在西元4~6 世紀時已是印度的學術藝術中心之一。印度教徒視為聖城,城內約有寺廟1500座,每年來此朝聖的香客多達100餘萬人。寺廟多系近200年年間修建,其中最聞名的是濕婆廟、金廟和難近母廟。城區沿恒河堤岸伸展,設有70多個砌成石級的渡口,是教徒們朝聖時沐浴之地。其中阿西、潘奇甘加等5個渡口特別神聖,朝聖者須一天內在這5處相繼入沐。工業以紡織為主,織錦與裝飾性黃銅工藝品暢銷世界各地,地毯、珠寶也很有名。但居民多從事旅遊服務業。市區最古老的河濱核心地區極擁擠,街道狹窄,惟外圍新發展的地區規劃有致,工業區主要在西南城郊。城內有大學3所,其中貝拿勒斯印度教徒大學最著名,設有15個學院和6個附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