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國傢。地跨歐亞兩洲,領土97%位於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上。東和東南分別與蘇聯、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為鄰,北、西、南3面分別瀕臨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領土3%在歐洲巴爾幹島東隅,與保加利亞和希臘接壤。介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的黑海海峽是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國際通航重要水道之一。又是亞歐鐵路和公路的銜接點,有歐亞陸橋之稱,交通和戰略地位重要。面積780576平方公裡,人口4826.5萬(1984),首都安卡拉。

  自然條件 地形 地勢東高西低,高原和山地占全國總面積80%以上,僅沿海分佈有狹窄而不連續的低平原。小亞細亞半島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600公裡,面積52.5萬平方公裡。半島主體為安納托利亞高原,南、北、東3面被第三紀褶皺山脈環繞。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夾有陷落盆地和平原;南部多湖泊、沼澤和泥灘。高原北側沿黑海岸自西向東橫亙著克爾奧盧山脈和北阿納多盧山脈,總稱龐廷山脈,海拔2000~2500米,愈東愈高峻,北坡呈階梯狀下降,山間有深切谷地和陷落盆地,山海之間大部分為狹窄的平原,少數河口有略寬的三角洲。註入黑海的河流,除克孜勒河(全國最長河流,長1150公裡)和耶希爾河外,大多短小,水流湍急,不利航行。高原南側為托羅斯山脈,海拔多在2000~3000米,高峰在3000米以上,山壁完整,個別陡峭山段逼近海岸,成為沿海和內陸之間交通障礙。沿海低地以安塔利亞平原、塞伊漢河與傑伊漢河下遊三角洲較重要。托羅斯山脈東南,是一片廣闊而又起伏的高原,為阿拉伯臺地延伸部分,海拔600~800米,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源地。

  安納托利亞高原南、北兩側山地向東匯合為亞美尼亞高原,高原大部為3000~4000米,地勢高峻,多高山深谷,也有熔巖廣佈的高原和適於耕作的盆地。阿拉斯河谷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寬闊高平原。接近東部邊境的大阿勒山是一古火山錐,海拔5165米,是全國最高峰,峰頂終年積雪。由火山熔巖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為咸水湖,面積3760平方公裡,是全國最大湖泊,湖面海拔1600多米,為世界高湖之一。湖區附近曾是古代亞美尼亞文化中心。安納托利亞高原以西,山脈向西延伸,與愛琴海海岸直交。近海一帶低山與陷落谷地相間分佈,河流沿地塹流入愛琴海,是內陸通往沿海的通道。馬爾馬拉海的東側和西側多為低地或平原,是土耳其重要農業區之一。

  土耳其歐洲部分領土,主要是梅裡奇河及其支流穿過的東色雷斯盆地,內部為起伏平緩的草原,黑海沿岸有伊斯特蘭賈山,盆地以南是丘陵。

  氣候 絕大部分屬地中海型氣候,從沿海向內陸高原逐漸過渡為亞熱帶半幹旱草原氣候,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愛琴海沿岸夏季幹燥炎熱,冬季溫和多雨,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0℃左右,最熱月(7、8月)27~3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沿海向風山坡雨量高於1000毫米,生長著常綠地中海型植物,以橄欖樹為最普遍。山地植物呈垂直地帶分佈。黑海沿岸氣候溫和濕潤,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10℃,最熱月(8月)20~25℃;降水較多,沿海西段年降水量700毫米,東段達2000毫米以上,為全國降水最多地區。內陸高原受周圍山脈阻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無霜期240天以上,東部山地有時出現-30℃低溫;夏季幹旱炎熱,7月平均氣溫25℃左右,有些地區超過30℃;年降水量200~600毫米,也屬冬雨型,夏季幹旱,呈草原景觀,山地降水較多,多針葉林。

  自然資源 礦藏豐富,鉻、汞、銻、硼、重晶石等儲量均居世界前列。鉻礦儲量6000多萬噸,僅次於蘇聯,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還有煤、鐵、銅、鉛、鋅、錳等。森林面積約20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6%。凡湖盛產魚和鹽。

  居民和發展簡史 全國人口85%是土耳其人,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庫爾德人(約300萬)和阿拉伯人 (約27萬),前者分佈在高原東部,後者生活在高原南部。此外,還有些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98%信奉伊斯蘭教,其中大多數屬遜尼派。土耳其語為國語。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62人,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伊斯肯德倫灣周圍地區最稠密。高原內部、特別是東南部人口稀疏,每平方公裡僅10人左右。城市人口約占全國人口44%(1982),城市多分佈在海峽兩岸。以小城市居多數,中等城市是伊茲密爾、阿達納和佈爾薩,100萬以上的大城市隻有伊斯坦佈爾和安卡拉。

  中國史稱土耳其為突厥。奧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的一支,早期居住在中亞一帶,12世紀遷至小亞細亞,依附於塞爾杜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並接受伊斯蘭教。14 世紀建立奧斯曼帝國。16世紀版圖擴及歐、亞、非,16世紀末開始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土隻剩小亞細亞中部、東部和黑海沿岸地區。1919年,凱末爾領導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擊退外國侵略,1923年宣佈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同年,《洛桑條約》確定土耳其現今的邊界。

  經濟地理 原為落後的農業國。共和國建立後,實行“國傢主義”,采取以國傢企業為主的公私合營經濟制,民族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較快,1963~1974年平均增長率近7%。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已發展為初具規模的工農業國傢。1982年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占19.2%,工業占2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159美元。

  農業 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全國約一半以上勞動力從事農業,農產品是國傢主要出口商品。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可耕地面積占全國土地36%,土地利用率低,每年有1/3大田休閑。耕地大部分分佈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帶,以及可發展灌溉的山麓地帶。灌溉面積約占耕地面積1/6。機械化發展較快,擁有拖拉機40多萬臺;化肥施用量低,每公頃僅8.3千克。70年代以來重視發展農業。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作物有大幅度增長。糧食播種面積約占全部作物播種面積80%。小麥種植普遍,1982年產量1700萬噸,占糧食總產量60%,主要集中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中西部和愛琴海北部(包括歐洲部分)地區。大麥廣泛種植在內陸幹旱地帶;玉米載培於黑海沿岸;稻谷播種在有灌渠的地方,如地中海沿岸阿達納地區和梅裡奇河谷地;黑麥、燕麥主要分佈在土壤貧瘠、幹旱低溫地帶。糧食自給並可部分出口,同塞浦路斯一起成為西亞地區僅有的兩個糧食出口國傢。

愛琴地區女農民摘新棉

  經濟作物是主要出口商品。大部分種植在沿海地帶,形成各具特點的集中產地,其中以棉花為最重要,1982年產量48.1萬噸,占全國出口首位。棉田大部集中在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塞伊漢河平原和大門德雷斯河谷是兩大產棉區,約占全國產量的一半。煙草在出口物資中僅次於棉花,1981年產量150萬噸,70%煙草集中栽培在愛琴海沿岸,黑海沿岸薩姆松附近是優質煙草產地。此外還有甜菜和向日葵等。幹鮮果品在農產品出口中次於棉花、煙草居第三位,葡萄幹出口居世界前列。60%的油橄欖、100%無花果和30% 的葡萄產於愛琴海沿岸。地中海沿岸除產油橄欖外,還產占全國90%的柑橘。榛子是黑海沿岸的特產。

  畜牧業占農業生產總值30%,牲畜頭數居西亞首位。內陸高原有大片天然牧場,中南部尤為廣佈,半定居牧民在山地和山谷間從事季節性放牧。牲畜以綿羊和山羊頭數最多,分佈遍及全國,而以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和東部較集中。以肉乳兼用羊較多。安卡拉山羊以優質羊毛著稱,但產量不高。一般羊毛粗,隻適於織地毯。黃牛多產在北部和西部濕潤地區。駱駝是內地運輸的工具。

農場的羊群

  工礦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采礦業、農產品加工、紡織和鋼鐵等已有一定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發展較快,建立瞭水泥、化工、機械(電機、制造、汽車裝配)等部門。工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勞動力16.4%。工業絕大部分集中在:①伊斯坦佈爾到伊茲密爾之間的西部地區,輕重工業都較發達;②黑海沿岸中部,是采煤和鋼鐵為主的重工業區;③地中海東端,以阿達納為中心,是紡織、化工為主的工業區。

  采礦業以鉻和銅占主要地位,東部的居萊曼、西南部的費特希耶和佈爾薩附近是鉻開采中心,所采鉻礦全部出口,因受國際市場影響,產量不穩定。銅礦產於東部的埃爾加尼和東北邊緣的木爾古爾,並都建有煉銅廠。科尼亞附近是煉鋁中心。煤儲量約10億噸,最大煤田分佈在黑海岸中部宗古爾達克和埃雷利一帶,煤質好,產量能滿足國內電站和煉焦爐的需要。在歐洲部分還埋藏50億噸褐煤。石油儲量不大,分佈在高原東南的拉曼,附近建有煉油廠,並有油管通往伊斯肯德倫港,船運到梅爾辛煉油廠。依靠進口原油在西部伊茲米特和伊茲密爾兩港建有煉油廠。1982年煉油1640萬噸。水力資源豐富。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主要河流上都建有水電站,供應全國電力一半左右。其中穆拉特河克班水電站的興建,有助於電站附近采礦和冶煉業的發展。1982年發電量265.5億度。

  鋼鐵工業有較大的發展。1965年在米左達煤田附近建立瞭卡拉比克鋼鐵廠,此後在煤田西側興建瞭埃雷利聯合鋼鐵廠。70年代又在伊斯肯德倫建立生產能力達100萬噸的大型鋼鐵廠。1982年鋼產量258.3萬噸。鐵礦石大部分來自迪夫裡伊。安卡拉附近的卡拉凱奇利設有高級合金鋼廠。

  紡織工業是制造業中的最大部門。職工人數占制造業職工人數1/3,以棉紡織為主,合成纖維也有發展。棉紡工業大多接近原料產地,伊斯坦佈爾和伊茲密爾是棉、毛紡織中心。傳統的絲織業集中在佈爾薩。食品工業種類繁多,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交通運輸 鐵路線長8193公裡,環繞安納托利亞高原呈環狀分佈。中部有縱貫高原的路線。從環形鐵路線向北伸展到黑海沿岸煤產地宗古爾達克及港口薩姆松,向西到愛琴海港口伊斯坦佈爾、伊茲密爾和班德爾馬,向東3條路線分別通蘇聯、伊朗和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公路全長約6萬公裡,約一半以上為鋪面公路,西部的伊斯坦佈爾和伊茲密爾、中部的安卡拉和科尼亞、東部的阿達納和埃爾祖魯姆以及迪亞巴克爾都是公路運輸中心,公路從各中心呈放射狀通聯全國各地。沿海航運繁忙,並有國際航線與世界各大港相往來。伊斯坦佈爾和伊茲密爾為主要貿易港口,其他重要港口有梅爾辛和伊斯肯德倫等。空運國內中心是安卡拉,國際中心是伊斯坦佈爾。

  對外貿易 70 年代以來有較快發展。進口以石油、各種工業原料和機器裝備為主。出口以農產品為主,約占出口總值的2/3,主要為棉花、煙草,其次是果品、小麥、礦產等。主要外貿市場是歐洲共同體各國。近年來,對中東地區的貿易有很大增長。同美國和蘇聯等國也有貿易往來。

  地區經濟差異 ①西部區(愛琴海地區)。地控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海陸交通樞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面積占全國18.4%,人口占32.4%,城市人口比重達45%,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工農業生產具有多樣化特征。農業除糧食作物外,還是油橄欖和煙草等集中產地;工業以輕紡、機械和化工為突出。中心城市是伊斯坦佈爾。②中部區(安納托利亞高原區)。面積占全國28%,人口占21.8%,是最重要的農牧區和新興工業區,經濟發展居全國中等水平。農業生產以糧食、甜菜為主,畜牧業屬粗放型。工業以食品和機械較發達,主要城市是首都安哥拉。③東部區。面積占全國34.8%,人口占22.6%,為農牧區,畜產品和谷物占全國重要地位。工業尚未形成體系,部門結構分散。④南部區(地中海區)。沿南部海岸延伸,面積、人口均占全國10%,是新興工業區和棉花及地中海果品專業化區。重化工業發展較快。棉花、柑橘居全國首位。經濟發展潛力較大。梅爾辛港是主要城市。⑤北部區(黑海區)。面積占全國8.8%,人口占13.2%。是鋼鐵基地,並為榛子和畜產區。宗古爾達克附近為新興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