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分佈在中國西藏、印度、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境內。西起喀什米爾印度河轉折處,東至雅魯藏佈江轉折處,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全長約2500公裡,寬約150~400公裡,面積約594400平方公裡。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中、尼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全球第一高峰。(見彩圖)

喜馬拉雅山脈

  地質構造 山脈基底為含有深紅色石榴石和青色藍晶石的片麻巖,上覆含有化石的石灰巖、粘板巖和砂巖,由於構造運動強烈,巖層激烈變形,導致大規模的褶皺、斷裂,逆掩斷層以及推復構造廣泛發育。根據全球板塊構造論,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大約在早第三紀末期,原來存在於南北板塊之間的東部特提斯海,由於印度板塊向北漂移,逐漸閉合;與亞歐板塊碰撞後,印度板塊的前緣以很小的角度俯沖斜插到亞歐板塊之下,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殼和高峻的地勢,一方面就在雅魯藏佈江地縫合線附近形成瞭宏偉的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地質學者已經在山脈北坡找到瞭舌羊齒化石,有力地證明瞭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板塊北緣的一部分。根據古地磁學的研究,印度板塊至今仍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山脈自北向南可分4條平行的山帶:①北部帶為特提斯喜馬拉雅,主要由早古生界至第三系的海相地層構成,發育著平緩開闊的波狀褶皺,雪線約在5300米。②中部帶為高喜馬拉雅,主要由古老的結晶巖系組成,上覆少量的早古生界地層,巖層多向北傾斜,發育一系列由逆掩斷層組成的疊瓦狀構造,平均海拔6000~7000米。全球19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本帶獨占16座。高喜馬拉雅由於降水豐富,南坡雪線可達4900米,雪嶺橫空,現代山地冰川發育。喜馬拉雅山地冰川總數約15000條,冰川覆蓋面積33200平方公裡,其中根戈德裡冰川長32公裡,面積300平方公裡,是喜馬拉雅山脈最大的冰川。高喜馬拉雅的角峰、刃脊、冰鬥和“U”形谷等冰川地貌發育齊全,珠穆朗瑪峰就是一個由3個大冰鬥間的刃脊組成的相對高度達3000米的金字塔形大角峰。山地冰川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和補給者,山地河流切割成許多幽深的峽谷,如南加帕爾巴特峰附近的印度河大拐彎處,谷底與山峰的高差達5180米。③南部帶為低喜馬拉雅,海拔3000~4000米,寬約80公裡左右,巖層大部屬於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位於克什米爾的皮爾潘賈爾山脈是本帶的典型。在高喜馬拉雅和低喜馬拉雅之間有一條中央斷裂帶,兩側結晶巖基底的斷距可達10公裡以上。④在低喜馬拉雅帶以南為西瓦利克山脈,屬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拔1000米左右,寬10~50公裡,主要由晚第三系的砂巖和頁巖構成,從含有較粗的砂礫說明此地層堆積過程中,喜馬拉雅山脈有激烈的抬升。在低喜馬拉雅和西瓦利克山脈之間有許多平底谷地,其中以印度北方邦的臺拉登最著名。

  氣候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中低緯度,北倚青藏高原,南接印度河-恒河大平原,地勢高聳,具有獨特的山地氣候特征,不僅山脈的南側與北側、東段與西段的氣候不同,而且垂直變化明顯。在8000米高處氣溫比海面約低40℃,喜馬拉雅山脈的年平均氣溫約-20℃。最大降水高度在海拔1000~2500米,如大吉嶺海拔2265米,年降水量為3210毫米。季風對山地氣候有一定的影響,冬季來自青藏高原的寒風,加上西風急流的擾動,經常形成寒冷多強風的惡劣天氣。夏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又給山脈的向風側帶來大量降水,使山脈南側多雨。如西姆拉海拔2205米,年降水量1550毫米;而北側的斯卡杜海拔2288米,年降水量僅160毫米。山脈東段比西段位置偏南,這裡西南季風6月初開始,約比西段早1個月,因此東段比西段更為溫暖濕潤,如西段的穆索裡海拔2115米,年降水量2225毫米,少於東段的大吉嶺。但冬季受西風急流的影響,西段降水又較東段為多,如穆索裡1月降水量為75毫米,大吉嶺尚不到25毫米;相反,大吉嶺6月為600毫米,穆索裡尚不到200毫米。

  植被 喜馬拉雅山脈具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帶結構,如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尼泊爾中部,即可分以下幾個垂直帶:①600(500)~1000米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樹種為柳安,也可見到許多熱帶樹種如露兜、針葵、樹蕨和多種榕樹,柳安林中較少見到附生植物,帶內農業很不發達,僅狹窄河谷內有水稻田。②1000(800)~1200米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樹種為栲樹。在柳安林帶之上最茂盛,主要喬木還有娑羅雙、支柱根榕、菩提樹、木棉等。此帶已耕墾,天然林所留無幾,栽培植物有香蕉、木瓜、杧果等。③1200(1300)~2000米為山地暖溫帶常綠闊葉林帶,主要樹種有楠、樟、蒙自榿木、毛楊梅、尖葉柃木、冬青、白蠟樹等,樹葉較小而硬,以適應短暫的冬季霜凍,且有豐富的附生植物如蘭、羊齒等。此外還混生有一些落葉樹如川梨、高山櫟等。本帶夏季熱而多雨,冬季溫暖幹燥,今多辟為水田。④2000~2500米為山地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優勢樹種為高山櫟,其分佈范圍可高至3800米,常呈純林分佈。⑤2500~3200米為山地冷溫帶針葉林帶,優勢樹種為雲杉屬,槭樹經常混生其中,在向陽處還生長小竹子。本帶植被保存完好,幾乎沒有種植業。⑥3200~4000米為亞高山亞寒帶冷杉白樺林帶,混生有糙皮樺,采伐跡地上覆蓋著灌叢。本帶上緣為狹窄的純糙皮樺林,形成森林上限。耕種上限在3600米,可種植蕎麥。⑦4000~5250米為高山灌叢與高山草甸帶,本帶下部(3900~4200米)以具有豐富的杜鵑和翠柏灌叢為特征,向上主要為多年生草本植被。連續的植物群叢止於4500~4600米,再上植物生長很稀疏。⑧5200~5500米為高山寒凍墊狀植被帶和高山寒凍冰磧地衣帶。⑨5500米左右為雪線,以上為高山冰雪帶。至於山脈北側的高原上因氣候寒冷幹燥,主要為高山草甸,僅東部4100米以下的河谷有森林分佈。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質上和地理上都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板塊構造學說一個有力的證據;在大氣環流系統中對青藏高原的高寒、中亞地區的幹旱以及南亞次大陸的高溫,都有重大影響。冬季阻擋北方冷氣流南下,使南亞比世界同緯度地區的氣溫高;夏季阻擋西南季風北進,在山脈南坡形成一條多雨帶。它是印度河、恒河和佈拉馬普特拉河的發源地,山地冰雪融水和熱帶季風雨為河水補給來源,水系又明顯受大斷裂或區域構造的控制,多峽谷急流,富水力資源。山區礦藏豐富,已知有鐵、銅、鉛、鋅、沙金、煤、雲母、石膏、硫磺和藍寶石等。森林覆蓋面積至少占山地的1/3。還有廣闊的草場和可耕地。森林中有黑熊、雲豹、長尾猴等。海拔較高地區可見到雪豹、棕熊和犛牛,山麓地帶有象、犀、麝、鹿和孔雀。許多山口成為南北往來的要道,如科達裡山口是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通中國拉薩的要道。喜馬拉雅山脈景色壯麗,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很大。

  

參考書目

 E.W.斯賓塞著,朱志澄、蔣蔭昌、單文瑯等譯:《地球構造導論》,地質出版社,北京,1981。

 中國自然地理編寫組:《中國自然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