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南部島國。位於波利尼西亞島群中南部,在南緯13°~15°、西經171°~173°之間。國際換日線緊靠其西側。全國陸地面積為2947平方公裡,由薩摩亞群島西部的薩瓦伊、烏波盧兩個大島和附近的阿波利馬、馬諾諾等7個小島組成。其中薩瓦伊島最大,面積1820平方公裡,是西薩摩亞最重要的島嶼。烏波盧島次之,面積1100平方公裡。全國人口15.9萬(1984)。90%是屬波利尼西亞人種的薩摩亞人,餘為歐洲人、華人和其他太平洋島嶼人。多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為薩摩亞語和英語。首都阿皮亞,位於烏波盧島北岸,是該國最主要的港口,人口3.6萬(1981)。(見彩圖)

西薩摩亞首都阿皮亞街景

  西薩摩亞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28℃左右,年較差不大。雨水充沛,年降水量3000毫米左右。由於受地形的影響,大島的降水量北岸少於南岸,西岸少於東岸,南和東南向風面可達5000~7000毫米,而西部和北部則在2500~3000毫米。大島多火山,地勢較高,薩瓦伊島中部的西利西利山為最高點,海拔1858米。烏波盧島中部的菲托峰高度也有1097米。大島上多河流和瀑佈。全境常有颶風襲擊。

  西薩摩亞歷史悠久,大約3000年以前,就有薩摩亞人在這裡定居。據認為,薩摩亞是波利尼西亞人從東南亞移居的最初集中地,因此素有“波利尼西亞的搖籃”稱譽。歐洲人則遲至1722年才首次到達。1768年法國人佈幹維爾航行到此。薩摩亞群島地處太平洋航行要道,氣候適宜,是航海中途休息的理想之地,又見薩摩亞人擅長制造各種獨木舟,便起名“航海者群島”。19世紀40年代,英、德、美殖民勢力相繼侵入和爭奪薩摩亞群島。1899年英國為換取其他殖民地,把西薩摩亞讓給德國,美國占領瞭東薩摩亞。薩摩亞群島遂被分為東、西兩半。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新西蘭占領瞭西薩摩亞,1946年改其為“托管地”。1962年1月1日西薩摩亞宣告獨立,稱為西薩摩亞獨立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太平洋島嶼中第一個獨立的國傢。東薩摩亞仍為美國占領。

  西薩摩亞社會基層以傢族為單位。經濟以農業為主。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十分肥沃。芋頭、面包果是居民主要食糧。椰子、可可、香蕉和木材是4大主要產品。椰樹分佈較廣。阿皮亞以西40公裡處的穆利塔普伊利角種植園,是南半球較大的椰子種植園之一,全國1981年椰子產量20萬噸(椰幹1.9萬噸)。可可種植約5000公頃,質量很高,在國際上素有盛名,1981年產2000噸。香蕉種植面積6000公頃,1981年產量約2.2萬噸。林業資源豐富,現初步開發。年產海魚1000餘噸。工業尚處初級階段,僅有一些小工廠。1965年後,旅遊業發展迅速。外貿長期處於入超狀態。主要出口椰子、可可、香蕉和木材等,進口石油、工業品和日用品等。主要外貿對象為新西蘭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