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西南部的一個州。全國第二大重工業區。西、南鄰盧森堡和法國,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疆域的中心地區,地理位置重要。面積2574平方公裡。人口105.2萬(1984)。首府索爾佈呂肯。

  介於萊茵片巖山地及洛林高原之間,大部為砂巖、片巖及石灰巖組成的低矮丘陵,北部的萬斯基爾欣山海拔695米,為州內最高峰。薩爾河流經西部,上遊改造成薩爾運河,連接萊茵-馬恩運河,與萊茵、塞納等大河相通,構成便捷的內河運輸網。氣候夏涼冬溫。年年平均氣溫10℃,1月平均氣溫1℃,7月18℃。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受地形影響,各地氣候有差異,丘陵與河谷平原之間年平均氣溫可相差8℃,年降水量相差300毫米。煤儲量約28億噸,分佈在薩爾佈呂肯至諾因基興一帶,是聯邦德國僅次於魯爾區的第二大硬煤產區。

  曾長期是德國和法國的爭奪目標。1871年法國的洛林及阿爾薩斯割讓給德國。在薩爾煤田及洛林鐵礦基礎上發展瞭采煤、鋼鐵、機械等工業,成為德國的重要工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規定由國際聯盟委托法國代管15年。1935年以全民投票方式由德國收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法國占領。1956年聯邦德國同法國簽訂《薩爾條約》,規定薩爾從1957年起在政治上、1959年底起在經濟上並入聯邦德國。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後,薩爾與盧森堡聯合發展經濟,1978年又成立共同的區域委員會,制訂1978~1990年跨國協作發展計劃,協作調整經濟結構及建設交通網,促進瞭薩爾經濟發展。工業產值約占全州總產值58%,產品有一半出口至法國。1980年產煤1010萬噸、生鐵430萬噸、鋼490萬噸,均占聯邦德國產量的10%以上,主要煤、鋼生產中心在薩爾佈呂肯、諾因基興、迪林根。60年代以來,煤炭、鋼鐵工業職工在職工總數中的比例從1960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5%;經濟結構逐漸多樣化。建材(陶器、玻璃等)、機械(電器、交通工具等)、紡織服裝及食品工業發展較快,主要中心也是薩爾佈呂肯。農業用地占全區面積一半。種植業主要生產小麥、黑麥及馬鈴薯等糧食作物,葡萄播種面積及產量在聯邦德國各州中居第二位。牛、豬及蘋果、梨的生產也有相當水平。薩爾區人口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特別是西部薩爾河及東部佈利斯河谷。北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