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第三大城市,羅納省省會,羅納-阿爾卑斯區首府。位於索恩河與羅納河會合處,居巴黎—巴賽的要道上。市區人口41.3萬,大市區117萬(1982)。

  地處羅納河谷走廊,城市建在阿爾卑斯冰磧丘陵上,海拔169米。氣候受南北暢通的谷地地形影響,兼有地中海型和大陸性特徵,1月平均氣溫2.1℃,7月20.7℃,年降水量813毫米。

  原為索恩河與羅納河之間的漁村。西元前1世紀成為高盧首都,由於地處處地中海通西北歐的中繼站地位,水上運輸方便,為早期發展提供瞭條件,公元2世紀初就有人口20萬,但此後近1000年間地位衰落。11世紀隨東方絲綢、香料、珠寶、食品經羅訥-索恩河商路,出現瞭商業集市。13世紀成為宗教中心。15~16世紀紡織、皮革、印刷、金屬加工等工業發展,至18世紀形成工業城市,人口10萬。19世紀成為鐵路交通和金融中心,絲織業興盛。以後又逐漸發展化工、機器制造、電機、人造纖維、染料等部門。經濟繁榮,人口大增,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口近50萬。20世紀30年代以來,效區擴展迅速,已建立瞭維勒班、韋尼雪等重要衛星城鎮。效區人口從1941年的15萬左右,增加到1975年的70萬。同時,市區人口略有減少。1969年建立的裡昂“城市共同體”,范圍更大,連同裡昂共有56個城鎮。

  法國重要工業區裡昂區的核心,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45%,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處於次要地位,在同樣規模的法國城市中是比較特殊的。制造業部門多樣,以機械、化學、紡織為主,能源(煉油、電力)、冶金、食品工業也占一定比重。機械工業以汽車、電機生產最重要。化學工業自19世紀下半期起發展瞭無機化工,近30年代來石油化工已占主導地位。為全國化學工業中心之一,有原油加工能力達980萬噸的費贊煉油廠。附近有皮埃爾-貝尼特水電站。裡昂是全區最重要的紡織工業中心,紡織工業中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人造纖維工業有一定地位。近年第三產業也有發展,特別是銀行業、商業有較好的基礎。交通設施良好,是重要的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樞紐;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巴黎、馬賽和格勒諾佈爾。

裡昂一角

  老城保存有豐富的歷史遺跡,有羅馬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築,著名的教堂和各種博物館以及包括有動物園、玫瑰園的公園都是吸引旅遊者的勝地。工業區主要分佈在市郊,北部為紡織工業區,南部為化學工業基地,東南部衛星城韋尼雪是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