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喬治市,馬來西亞檳榔嶼州首府,全國第二大城,重要海港和工業基地,半島馬來西亞北部地方經濟中心。位於花崗巖島檳榔嶼東北角吵咀上,當麻六甲海峽北口,扼檳榔海峽西岸。離大陸3.2公裡。依山傍水,港闊水深,可同時停泊萬噸輪船15艘。面積23平方公裡。人口約30萬(1980)。年平均氣溫26.9℃,年降水量2434毫米。1786年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辟為自由港,作為聯繫印度、中國及印尼各地的中繼站。後發展為海峽殖民地首府和工商業中心。工業居西馬北部地方首首位,除煉錫、橡膠外,有造船、建築材料、油脂、皮革、木材、罐頭、印刷、化妝品及手工藝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檳城自由港被取消,巴生港作為首都的外港迅速發展,檳城加工業及轉口貿易衰退。70年代開始著手城市改造,建造高層住宅與工廠,建立班丹巴揚巴魯新鎮工業區和自由貿易區,發展電子、紡織與農機工業,檳城已成為全國最大電子工業基地和擁有東南亞最大的紡織工業系統,還有以橡膠,木材為基礎的加工制造業。與此同時,港區不斷擴大,已包括對岸的北海與北賴(新碼頭);80年代,橫貫西馬北部的東西大道(北海—哥打巴魯)通車,連結檳城與大陸的檳威大橋興建,密切瞭檳城與半島西海岸帶的聯系,擴大瞭腹地。檳城港占全國各港總吞吐量的25%。出口橡膠、棕油、錫與木材,進口燃料、糖與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