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州。介於大湖區與特拉華河之間。因地處美國獨立時13州的中央位置,故有“拱心石州”之稱。面積11.7萬平方公裡。人口1186.5萬(1982),城市人口占69.3%。首府哈裡斯堡。

  州境呈矩形。除東南角屬大西洋沿岸平原外,大部分屬阿巴拉契亞高地,向西北依次為山麓臺地、藍嶺、嶺谷區和阿巴拉契亞高原。後者占全州面積一半以上,海拔約360~600米,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西北角沿伊利湖南岸是濱湖平原。境內主要河河流有特拉華河、薩斯奎漢納河和俄亥俄河,流經全州95%的土地。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自西北向東南,1月平均氣溫介於0~6℃,7月19~24℃;無霜期130~200天。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森林覆蓋率58%。

  1643年起,瑞典、荷蘭與英國移民先後到此定居,是獨立戰爭時期的全國政治、經濟核心地區。費城是美國《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的誕生地,1787年建州後,還一度作為美國臨時首都,經濟發展較早。采煤業起自17世紀後期。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於1859年開鑿於該州西北角泰特斯維爾附近。農牧業生產也占重要地位。19世紀中期,在利用蘇必利爾湖沿岸鐵礦石和本地煤炭基礎上,興起瞭鋼鐵工業,至20世紀初發展為全國最大的鋼鐵和煤炭生產基地,並推動瞭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劇烈的經濟競爭中,經濟增長速度落後於其他州,但仍不失為美國工、礦、農、商業均較發達的州之一。

  制造業部門齊全,產值居全國前列。鋼鐵、重型機械制造、電氣、電子和食品加工為該州主要工業部門。其中鋼鐵工業尤為突出,1980年產鋼2350萬噸,約占全國的1/5。其他如煉油、造船、煉鋁、化學、紡織等工業也頗具規模。東南部的費城是美國第四大城和該州最大的工業中心,輕、重工業均較發達;西南部的匹茲堡是以鋼鐵為中心的綜合工業城市,素有美國“鋼都”之稱。此外,還有伯利恒、約翰斯敦、切斯特等重要工業城市。礦業以采煤為主,西部有大煤田,盛產煙煤;東北部是美國無煙煤主產地。1980年全州產煤約9000萬噸,相當於全國的1/7。

  農場土地面積約占全州31%,屬乳酪區。農業現金收入約70%以上來自畜牧業,以飼養乳牛為主。牛奶是該州首要農產品,集中產於東北部;肉牛業分佈於西南部。種植業中,除發展玉米、燕麥、大麥、幹草等飼料作物外,主要生產冬小麥、煙草、馬鈴薯、蔬菜以及蘋果、桃等水果。蘑菇生產聞名全國。東南部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薩斯奎漢納河下遊的蘭開斯特等縣是美國著名的農業區,種植業和畜牧業均發達,為蘑菇生產中心,並以產煙草和水果著稱。

  交通便捷。29條鐵路縱橫全境,交織成網,中心城市間有高速公路相連。俄亥俄河水運繁忙,匹茲堡是該州水運中心。費城是全國性大海港,船舶由此經特拉華河和運河通大西洋。機場遍佈各地,其中費城、匹茲堡、哈裡斯堡與伊利等城市設有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