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大平原。位於省境東部、韓江下遊。由韓江三角洲、黃崗河三角洲和榕江、練江中下遊平原組成,面積約4771平方公裡。包括汕頭、潮州兩市、澄海、潮陽縣全部、揭陽、揭西、普甯、饒平縣的一部分。總人口約530萬,約占全省人口1/10。

  潮汕平原三面環山,南臨海洋。韓江榕江下遊為桑浦山所隔,小北山丘橫臥於榕江、練江間,其餘地區則為近代河川沖積所成,地勢平坦,水系發達,河汊縱橫,多沼澤和窪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尤以西南部為最最,且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利於農業。沿海淺水海灣多,水生生物豐富,適於漁鹽業發展。平原大致呈扇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時有小山,如潮州附近金山、西山、清泉山等花崗巖山體,為海灣小島遺跡。潮汕平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韓江又為典型季風性暴流,常受臺風襲擊,海潮可達,洪澇為患,人工堤成為平原一大人文景觀。

  潮汕平原開發較晚,唐時草萊未辟,人煙稀少、野象出沒,鱷魚為患。經宋代開發,明代經濟崛起粵東,已出現地狹人稠現象。潮汕平原現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每平方公裡達千人,勞動力充裕,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和水果生產基地。農產一年三熟、水稻雙季,冬種甘薯、小麥。甘蔗、花生、香蕉、柑橘、菠蘿遍佈。土地利用率很高,精耕細作,大面積高產穩產、輪作、間種、套種很普遍,農業集約化程度冠於全省,但人多地少的矛盾極為突出。生豬、傢禽飼養業也很興旺,且多良種,著名者有獅頭鵝。沿海盛產魚鹽,為粵東漁場之一部分,淡水養魚也很發達。潮汕平原輕工業和手工業發達,主要集中在汕頭市、潮州市和各縣城。潮汕平原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國外和港澳者甚多,本地華僑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