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首都和最大港市。位於地中海南岸阿爾及爾灣西側,背靠丘陵坡地,平均海拔59米。“阿爾及爾”阿拉伯語意為“群島”,因附近海灣中有數座小島而得名。地中海型氣候,1月和8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2℃和25℃,年平均降水量712毫米,以冬雨為主。西元前腓尼基人曾在此建立據點,後歸羅馬帝國統治。西元10世紀前葉,由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建為一商業港口。16世紀被土耳其人佔領後,整修海堤和港口,修建城堡,建立居民區。到17世紀時,城市日益繁榮,人口曾達10萬。1830年年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屬北非殖民地軍事、政治中心。1880年以後,城區沿阿爾及爾灣海邊不斷擴展,修建瞭公路和鐵路,逐漸成為西北非最大的海港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為北非盟軍指揮部所在地,一度為法國臨時首都。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定為首都。獨立後,歐洲居民大量遷出,本國居民大量擁入,市區人口由1960年的88.5萬增加到1980年的139.1萬(包括郊區在內209.2萬)。獨立後市內工業發展很快,有煉油和石油化工、機械、水泥、紡織、釀酒、制革等部門。鐵路幹線東通突尼斯,西連摩洛哥,公路四通八達。東郊有佈邁丁國際機場,是北非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港口建於海濱和4個小島間,分為圭區、穆斯塔法區和阿加區3個港區,水深一般7~12米,碼頭總長8400米,有7個油輪泊位,10個酒泊位,1個糧食泊位和集裝箱碼頭,有現代化的裝卸設備、倉庫和巨大的燃料供應站。輸出石油及其制品、鐵礦石、葡萄酒、柑橘、蔬菜等;進口建築材料、糧食和各種工業品。市區依山臨海,從阿爾及爾灣一直延伸到周圍的丘陵山坡上,迂回起伏,長20餘公裡(見彩圖)。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海濱一角 舊城建在山坡上,以東北的卡斯巴區為中心,富有阿拉伯民族特色,石砌房屋依坡而築,街道狹窄彎曲,商店密集,多傳統攤販市場,有著名的卡斯巴古城堡。新城沿海邊展開,並順山坡向上發展,街道寬敞整潔,與海岸平行,多歐式建築和街頭公園。工廠分佈於沿岸一帶,長數公裡。主要商業區在阿爾及爾灣附近。市內有1879年創辦的阿爾及爾大學、巴爾多史前人類博物館、穆斯林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和植物園以及多座教堂和清真寺。城市附近多古羅馬時代的古跡。西郊的“松樹俱樂部”為國際會議會場。南郊有規模宏大的奧林匹克體育城。市中心的穆拉德大街有以民族英雄埃米爾·阿卜杜勒·卡德爾命名的廣場,市北有烈士廣場。綠化良好,風光秀麗,為重要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