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天山北麓,烏魯木齊河畔,地形向南拗進,扼天山南北交通隘口,歷史上即為天山南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轄7區及烏魯木齊縣。面積1.144萬平方公裡,人口123.73萬;其中市區面積835平方公裡,人口110.9萬。烏魯木齊之名最早見於《天下郡國利病書》,稱委魯姆;清中期《西域圖志》作烏魯木齊。烏魯木齊一詞源出蒙古語,有紅廟子之意。附近地區歷來為天山以北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漢為卑陸後國,受轄於西域都護府;唐為北北庭都護府輪臺縣;元屬別什八裡元帥府;舊無城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紅山以南修建一駐軍城堡,乾隆二十五年(1760)置烏魯木齊直隸廳。乾隆三十年(1765)在舊城北一裡處建新城,後改稱迪化城,俗稱漢城,又稱紅廟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漢城西北八裡建駐八旗兵新城,乾隆賜名鞏寧城,俗稱滿城。次年改安西道為鎮迪道,改迪化同知為直隸迪化州,均駐滿城。至18世紀中葉,烏魯木齊已發展為工商業城市。光緒年間則成為“全疆一大都會”。光緒十年(1884)定為新疆省會。1913年改為縣,1945年建迪化市,1953年改為烏魯木齊市。

烏魯木齊市遠眺

  市區附近屬中溫帶氣候,冬季漫長,春秋短促,夏季少酷熱。年均溫7.3℃,極端最低溫-41.5℃,極端最高溫40.9℃。無霜期平均174天,10℃以上活動積溫為3571℃;年降水量195毫米,農作物一年一熟。南面山區自然景觀分帶明顯,海拔1500米以下為草原,年降水量不及400毫米;1500-2700米為雲杉林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2700~3500米為高山草原,為優良夏牧場,年降水量500~600毫米;3500~3800米為寒凍荒漠,夏季有短期植物生長;3800米為雪線,以上為冰川及常年積雪覆蓋。海拔1000~3000米的中山帶冬季存在逆溫層,氣溫高於山麓,向陽坡是冬牧場。南部的柴窩堡—達坂城盆地,自然地理上已具有從北疆向南疆過渡性質。達坂城附近年降水量僅63毫米,博格達山南城的阿克蘇村(位達坂城北)年降水量164毫米,為北坡海拔相同的天池降水量的1/3。達坂城附近的水系屬於吐魯番盆地內流區,而柴窩堡以北的水系則屬於準噶爾盆地內流區。

  市境附近地區森林、煤、鐵、金、鹽、化工原料等自然資源豐富。煤礦分佈廣,質量好,儲量20多億噸,六道灣等處煤礦已開采。達坂城至柴窩堡有池鹽、芒硝礦和含硼鹵水礦,其中達坂城鹽湖已開發。目前,本市已建成煤炭、鋼鐵、電力、石油化工、化肥、棉毛紡織、農機、皮革、建材、食品等工業,工業總產值約占新疆工業總產值24%,已發展成為新興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同時,又是新疆交通樞紐,鐵路可直達北京、上海、鄭州、西安、蘭州及成都等城市,由本市向西的鐵路已延伸至阿拉山口,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公路可通自治區各州、縣,翻越天山的公路,除經達坂城、托克遜一線外,還有沿烏魯木齊河翻越勝利達坂至庫爾勒。民航班機國內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哈爾濱、天津、西安、蘭州等市;區內直達克拉瑪依、阿勒泰、富蘊、伊寧、庫爾勒、且末、庫車、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城市;國際航線直達阿拉木圖、伊斯坦佈爾、沙迦等地。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輸油管也已建成。文化建設方面已有綜合性的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及工、農、醫、石油、教育、財經等學院13所。科研機構有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社會科學院及新疆農業科學院及其他研究院所。城南燕兒窩的烈士公園中有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烈士墓。城中人民公園內的鑒湖,傳說清文人紀昀謫戍新疆時,曾在此寫成《閱微草堂筆記》。在城內和新市區有多處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