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武夷山脈杉嶺南麓,全長541公裡,流經35縣市,流域面積6.1萬平方公裡,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半。南平以上為上遊,南平至安仁溪口為中遊,安仁溪口以下至河口為下遊。

  閩江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作波浪式下降,支流集中分佈在武夷山和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兩列山脈之間,整個水系呈扇形,而幹、支流之間又呈格狀。上、下遊河谷形態和流域面積倒置現象十分明顯。

  閩江徑流豐富,年徑流量為為551億立方米(竹岐站),竹岐以下又有大樟溪等支流,年均徑流量可達62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70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相差150倍。1951~1980年年均含沙量0.137千克/立方米,近年來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閩江放排

  ①上遊。有建溪、富屯溪和沙溪3大支流,流域面積約占閩江全流域面積的70%,其中又以建溪流域面積為最大,約占全流域面積的1/4以上;沙溪和富屯溪流域面積大致相當,前者稍小於後者。3溪流經一連串盆地,盆谷與峽谷相間排列,為水利建設提供瞭良好的庫址和壩址。在峽谷河段江面狹窄,河床中多礁石,水流湍急;在寬谷河段江面寬闊,水流緩慢,形成漫灘、平原和數級階地。發源於兩大山脈的溪流順坡或沿斷裂帶流入3溪,形成稠密的格狀水系。

  建溪上遊有3源,即崇陽溪、南浦溪和松溪,分別發源於武夷山脈、仙霞嶺和洞宮山(浙江)—鷲峰山。崇陽溪與南浦溪在建甌縣豐樂附近匯合後,東南流經建甌城關附近與松溪合流,始稱建溪。建溪自南平以上,全長294公裡。富屯溪支流較少,最大支流金溪的長度和集水面積約大於富屯溪,實際上應為閩江的一級支流。沙溪長328公裡,均超過建溪、富屯溪(或金溪),根據“河源唯長”的原則,沙溪應為閩江正源。沙溪發源於武夷山脈杉嶺南麓,在建寧縣均口鄉臺田村附近稱水茜溪,至漁潭稱東溪;流經寧化城東納武義溪後,稱九龍溪,流至永安縣納文川溪後,始稱沙溪;在沙溪口與富屯溪相匯,在南平與建溪匯流後稱閩江。閩江在南平一段,又有劍江之稱。

  ②中遊。流域面積約占全流域的16%,河谷形態為連續性大峽谷,長近100公裡。因橫切鷲峰山—戴雲山,河流比降大,河床多礁灘。匯入的支流不多,但均有較大落差。

  ③下遊。流域面積僅及全流域的14%。其中淮安以下為感潮河段。河道在淮安分為南、北兩港,北港經福州流向馬尾,南港納木樟溪後,在馬尾與北港匯流,出閩安鎮峽谷後分為兩大支,北大支為主航道,在長門又分3支註入東海。

  閩江流域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蓄積量2.86億立方米,占全省的66.5%。毛竹蓄積量5.9億根,約占全省毛竹總積蓄量8.40億根的3/4。主要礦產有煤、鐵、石灰石、硫鐵礦、重晶石及鎢、鈮、鉭等有色、稀有金屬。閩江水系可供發電的裝機容量468萬千瓦,已開發的有古田溪水電站、沙溪口水電站和水口水電站,後者裝機容量為140萬千瓦。閩江系山區型河流,航道灘多流急,航槽窄,彎曲半徑小,航運能力較低。閩江上遊及主要支流隻能通行小型機帆船。南平至水口通60噸客貨輪,莪洋至馬尾通300噸頂推船隊,馬尾以下通6000噸海輪。年貨運量有限,遠不能滿足全省之需。

  閩江流域發展旅遊資源豐富,除著名的武夷山風景區外,流域內還有永安桃源洞和大湖石林,將樂玉華洞、金華洞和銀華洞,泰寧金湖,南平茫蕩山、九峰山,連江百洞山青藍寺,永泰方廣巖,閩侯雪峰寺,福州西禪寺和鼓山等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