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中國重要工業城市,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通商口岸和水陸交通樞紐,四川省轄市。位於嘉陵江入長江的匯口處。轄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大渡口區、雙橋區、巴南區、渝北區、萬州區、涪陵區等13個區;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南川市等4個縣級市;綦江縣、長壽縣、潼南縣、銅梁縣、璧山縣、大足縣、榮昌縣、開縣、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等18個縣;黔江土傢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傢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傢族自治縣、酉陽土傢族自治縣、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等5個民族自治縣,共40個區縣(自治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裡,人口3100萬,現在是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公元前12世紀時,重慶為巴國都城。秦滅巴國,置巴郡。漢以州城瀕江,改置江州。隋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因嘉陵江古稱渝水,城以水得名),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改稱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恭州為重慶府。元為重慶路。明、清為重慶府。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辟為商埠。1929年設重慶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內遷重慶,作為臨時“陪都”。1940年又定為“永遠陪都”,與省同格。1953年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原永川行署撤銷,所屬8縣劃歸重慶市。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自1997年3月14日設立重慶直轄市。

  市境地質基礎為呈紫紅色夾有頁巖的侏羅系砂巖,俗稱紅巖。地形呈中度起伏。市中區位於長條狀山地上,三面臨江,街道房屋依山傍水,故有“山城”之美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8℃,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常出現連晴高溫,與武漢、南京同為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城市之一,極端最高溫達43℃。秋、冬多霧,尤當12月~翌年1月,大霧甚至終日不散,能見度差,致使船隻停航,機場關閉,市內交通停頓。年均霧日達百天以上,1950年最多達205天,因有“霧重慶”之稱。冬溫暖,氣溫常在0℃以上。年降水量約1100毫米。降雨多集中於5~10月,常日晴夜雨,故有“巴山夜雨”之說。

重慶市區

重慶市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工業發展較早城市。明代中葉,紡織、繅絲、釀酒等手工業作坊開始興起,至清代已具一定規模。1876年重慶辟為商埠,隨帝國主義的入侵,西方技術傳入,近代工業、交通、商業、金融等逐漸發展。抗戰時期,長江中下遊各地工廠內遷重慶後,遂由原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工業重鎮。同時工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工業開始興起。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部分工廠遷出,重慶市工商業日趨蕭條。50年代以來,重慶已發展為工業門類較齊全,輕重工業並舉,具有較強生產能力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有:機械、軍工、化工、冶金、紡織、食品、建材、電子、儀表等。尤以機械工業更發達,而化工發展則較快,基礎化工和有機化工種類齊全,既是中國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又是中國化學工業基地之一。大型自動化儀表、軍工、化工產品均居中國前列,鋼鐵產量則居西南地區第2位,有色金屬加工居第1位。近年來紡織工業有較大發展,現已成為重慶市四大工業部門之一。全市工業產值約占四川省的1/4和西南地區的1/5,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重要工業基地。

  重慶地形起伏,高低錯落,整個城市市區天然地分為若幹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梅花點狀城市佈局。根據其不同的職能分工可劃分為14個片區:①市中區。政治、商業、金融中心,亦為水陸交通樞紐。②南坪。貿易中心,其中銅元局以機械工業為主。③石橋鋪。科技文化中心。④觀音橋。市中區企事業遷建區,江北咀以輕紡工業為主。⑤沙坪壩。文化區、大專院校集中地。⑥上新街。主要輕工業區,其中彈子石以紡織工業為主。⑦大坪。包括化龍橋,以機械工業為主。⑧楊傢坪。機械工業,九龍坡為電力工業區。⑨新橋。機械工業為主。⑩中梁山。機械和煤炭采掘工業為主。⑪大石壩。機械工業和輕工業為主。⑫雙碑。冶金、機械工業為主。⑬大渡口。冶金工業區。⑭李傢沱。機械、輕紡工業為主。

  為控制市區人口和環境保護,新建大、中型工廠都分散在效外4個衛星城、8個小城鎮和20多個工業點上,形成瞭以母城為中心的“星座式”城市佈局或城鎮群綜合體。4衛星城是:①北碚。位於市中區以北約45公裡處。以儀表、電子工業和旅遊服務業為主的衛星城。②長壽。位於市中區以東約101公裡處。以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為重點的衛星城。③綦江。位於市中區以南約88公裡處。以機械工業、煤鐵采掘工業為主的衛星城。④西彭。位於市中區以西約52公裡處。以有色金屬加工工業、輕工業為主的衛星城。

  市區交通除公共汽車、電車外,尚有適合山城特點的纜車、載人架空索道等。街道彎曲、狹窄、坡度大、人車擁擠,經常阻塞交通。50年代以來架設嘉陵江公路大橋和長江公路大橋,鑿通從菜園壩至牛角沱的公路遂道,建成菜園壩火車站和沙坪壩火車站等,使市區交通大為改善。

  重慶是長江上遊地區水陸聯運樞紐,物資集散地。長江航運3000噸級輪船可由上海直抵重慶朝天門碼頭;1000噸級輪船沿河上溯至瀘州、宜賓;500噸級小汽輪沿嘉陵江而上至合川等中小城市。鐵路有成渝線(成都—重慶)、襄渝線(襄樊—重慶)、川黔線(重慶—貴陽)連接全國各地。公路幹線有川湘、川黔、成渝、渝漢(漢中)、渝長(長壽)等線,航空有定期航班往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桂林、西安、成都、貴陽、昆明、廈門等城市。已開航的江北機場是西南地區的主要機場。

  重慶是西南地區對外開放港口,於1980年設立海關。進出口貨物年吞吐量達731萬噸。大宗出口商品有:鋼材、化工產品、輕工制品及生絲、桐油、豬鬃、皮革、罐頭食品、土特產等。

  重慶文化教育事業發達,有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西南師范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重慶市圖書館藏書達320萬冊,尤以抗日戰爭時期出版的圖書報刊收藏最為完備。市中區有可容納10萬人的大田灣體育場。

重慶山城之夜

  重慶具有光榮革命傳統,重要的紀念地有紅巖革命紀念館、“一一·二七”烈士墓和紀念碑。

  重慶風貌獨特,山城夜景馳名中外,枇杷山公園和鵝嶺公園均為日看山城、夜觀燈海的佳地。遠郊區有南溫泉、北溫泉、縉雲山等遊覽地。大足石刻位於重慶以西160公裡,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精華,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開始籌建的開發區由15平方公裡的南坪起步區和20平方公裡的江北金紫山地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