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黨派之一。簡稱民革。民革的成立,經歷瞭長期的孕育過程。早在1927年“四·一二”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大革命被破壞以後,國民黨內堅持孫中山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精神的愛國民主分子,就同反動勢力進行瞭堅決的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國民黨內的愛國將領不顧國民黨統治集團的不抵抗政策,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愛國民主分子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國共第二次合作,反對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妥協投降傾向。19433年,一部分國民黨愛國民主分子醞釀組成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另一部分醞釀組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開展抗日民主活動。1945年秋、1946年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在重慶、廣州成立,並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積極參加瞭反內戰、反獨裁的活動。

  1947年民聯、民促等國民黨民主派的領導人和一些愛國民主分子先後到達香港。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會議在香港舉行。1948年1月1日,會議宣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推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何香凝、馮玉祥、譚平山、陳銘樞、柳亞子、蔡廷鍇、李章達、陳其瑗、陳劭先、王葆真、朱蘊山、朱學范、郭春濤、李民欣、張文、何公敢、鄧初民等被選入民革中央領導機構。民革的成立,使國民黨各派愛國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為爭取民主革命的勝利而鬥爭。

  1948年5月,民革響應中國共產黨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1949年1月,民革領導人李濟深等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宣佈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革命進行到底。民革和民聯、民促代表參加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瞭《共同綱領》的制定。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革、民聯、民促的許多領導人參加瞭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

1948年民革部分領導人在香港集會後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為李濟深,第四人為何香凝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二次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決定將民革、民聯、民促及其他國民黨愛國民主分子進一步統一為一個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民促宣告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革成為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組成的一個民主黨派,是它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實現中國統一事業的政黨,是與中國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民革的歷屆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昆侖、屈武。現任名譽主席屈武,主席朱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