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

  西晉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人,傢世二千石。妹徽瑜為司馬師妻(景獻羊皇後)。曹魏末年羊祜受封為鉅平子,任相國從事中郎,和荀勗等參與司馬昭的機密。泰始五年(269)為尚書左僕射、衛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後授征南大將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坐鎮襄陽十年。他本欲乘隙滅吳,而吳鎮軍大將軍陸抗都督西陵等地諸軍事,防禦有方,羊祜乃屯田興學,安撫遠近以收攬民心。泰始八年羊祜率兵數萬迎接舉城來降的吳叛將西陵都督步闡,但祜所部荊州刺史楊肇被吳將陸抗擊敗。陸抗也無力繼續進攻,隻能與羊祜相互周旋,各保分界。陸抗卒,羊祜即力請伐吳,計劃各道分兵,水陸俱下。舉薦王濬留任益州刺史,加龍驤將軍,監梁、益二州軍事,督造戰艦,以圖憑借長江上遊形勢,直搗建業(見建康)。他認為孫皓暴虐,正宜吊民伐罪,統一中國。如果吳人易主而治,晉雖有百萬之眾,也難以越過長江天塹。但伐吳之議為賈充、荀勗、馮紞等反對派所阻撓。咸寧四年(278)春,羊祜病重,入朝洛陽,推薦杜預繼任其職,並力陳伐吳之策,旋卒。晉以羊祜生前所獻謀略用兵伐吳,兩年後,吳平,晉武帝認為“此羊太傅之功也”。祜博學能文,著有《老子傳》等,雖出身士族,但力行節儉,常將祿俸散給族人、軍士,傢無餘財。襄陽百姓在峴山立祠建碑紀念羊祜。道途相望,相率流涕,杜預因稱為“墮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