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修本朝《會要》,後人稱《宋會要》。《宋會要輯稿》,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宋會要》原稿,未經徹底整理。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館官員編纂本朝史事,後期於秘書省設立會要所,專修本期《會要》。兩宋修成的會要計有《慶曆國朝會要》(宋綬等纂)、《元豐增修五朝會要》(李德芻等纂)、《政和重修會要》(曾肇等纂)、《乾道續四朝會要》(汪大猷刪定)、《乾道中興會要》(陳騤編類)、《淳熙會要》(趙雄等奏進)、《嘉泰孝宗會要》(邵文炳匯次)、《慶元光宗會要》(京鏜等奏進)、、《嘉泰寧宗會要》(陳自強等奏進)、《經進總類會要》(張從祖類輯)和《經進續總類會要》亦即《十三朝會要》(李心傳修)等十一種。此外,《宋史》的《理宗紀》和《禮志》,計有四次進呈《會要》的記載,但史文不詳,諸傢書目皆不著錄,詳細情況難以查考。這十一種《會要》,內容雖往往相互交錯,總的時間是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至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對兩百六十五年史事,作瞭分門別類的記述。入元之後,《宋會要》已有所散佚,至明修《永樂大典》時,所收已非原書之舊。

  明初保留下來的《宋會要》,佚於明朝中期。明正統六年(1441),楊士奇所編《文淵閣書目》,著錄《宋會要》兩百零三冊,下註“缺”字。萬歷三十三年(1605),孫能傳、張萱重編的《內閣藏書目錄》,已無《宋會要》之名,知此時業已散佚。此後葉盛編《菉竹堂書目》所載《宋會要》,焦竑《國史經籍志》所載五種宋代所修本朝《會要》,都是抄錄舊目,並非實有其書。

  清嘉慶十四年(1809),徐松在全唐文館任職,利用職務上的方便,將《宋會要》隨同全唐文簽註,交書吏謄寫,所以影印的原稿,在篇首或版心多有“全唐文”三字。這時《永樂大典》已殘缺兩千卷。此後徐松對稿本曾進行過校訂和排比,由於篇幅大、問題多,限於人力,未能完成即去世。清光緒十三至十五年(1887~1889),張之洞創置的廣雅書局,委繆荃孫、屠寄接續整理,共錄出清稿一百一十冊,這就是“廣雅清稿”。1915年,稿本歸嘉業堂,並由劉富曾等再行整理,謄出清本,這就是《清本宋會要》。劉氏在整理過程中,對徐輯原稿,有所刪並和丟失。1931~1936年,北平圖書館委葉渭清研究,發現《清本》分類隸事頗多失檢、移改原稿、雜引他書不註所本等問題,在陳垣為首的編印委員會主持下,將從《清本》中查到的原稿丟失文字補入,由上海大東書局影印發行,名《宋會要稿》,約有八百萬字。

  該書保存瞭大量《宋史》及其他史書所不載的宋代史料,其記述往往具有較為原始而詳細的特點,便於查核元修《宋史》各志的紕繆和疏略,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又如食貨類“限田雜錄”,“造水磑”,“修理堰、閘、渠、鬥門、堤岸”,“各路產物買銀價”,“量衡”,“諸郡進貢”,“船,戰船附”,“民產雜錄”,“置市”諸門,皆為《宋志》所不載。《宋會要輯稿》為研究遼、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共三百六十六卷,其中有十卷分上、下卷,實有三百七十六卷。按《玉海》所載《慶歷國朝會要》類目,分六十七類:帝系十一卷、後妃四卷、樂八卷、禮六十二卷(卷二十分上、下)、輿服六卷、儀制十三卷、瑞異三卷、運歷二卷、崇儒七卷、職官七十九卷(卷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八分上、下)、選舉三十四卷、食貨七十卷(卷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八、七十分上、下)、刑法八卷(卷二分上、下)、兵二十九卷、方域二十一卷、蕃夷七卷、道釋二卷。類下分門。各門篇首有簡短的序言加以概括,然後按年、月、日順序,摘取有關詔令、奏章,不僅眉目清晰,便於檢閱,且能將各種典章制度,沒有形成制度的政事處理故事,以及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利弊和不同意見,較完整地反映出來。

  《宋會要輯稿》較之原書已大有殘缺,除現存篇幅多不完整外,也有整門殘缺的部分。如職官一之四十七頁註:“詳載樞密院門”,但《宋會要輯稿》中並無此門。《永樂大典》采入《宋會要》時,還附入瞭一些從南宋晚期到明朝初年的著作,以《宋史》、《文獻通考》、《玉海》最多,或作正文,或為附註。在禮、樂、蕃夷諸類中,有個別幾門出現瞭寧宗以後的文字。其中禮五十四“改元詔”門還記載瞭趙昺改元“祥興”的事情,這當然不會出自宋人所修本朝《會要》。

  

參考書目

 青山定雄:《宋會要研究備要序》,日本東洋文庫,東京,1970。

 王雲海:《宋會要輯稿研究》,《河南師大學報增刊》,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