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州設刺史或州牧。魏文帝曹丕即位後,分境內為十二州:司隸、豫、冀、兗、徐、青、荊、揚、雍、涼、並、幽。黃初二年(221),孫權遣使稱藩,魏封以吳王。次年,魏以荊、揚江南八郡為荊州,孫權領荊州牧,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當年孫權叛魏,魏複改郢州為荊州。黃初(220~226)中,分隴右置秦州,不久省入雍州。於西域設西域長史府,治海頭(今新疆羅佈泊西)和戊己校尉,治高昌。蜀於境內僅設益州,又於益州南部設降都督,治味縣((今雲南曲靖),統轄南中建寧、朱提、越嶲、牂柯、永昌、興古、雲南七郡,但仍隸屬於益州。吳初於境內設揚、荊、交三州,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南海、蒼梧、鬱林、高梁四郡置廣州,不久省入交州。吳永安七年(264),復置廣州,治番禺(今廣東廣州),統轄南海、蒼梧、鬱林、桂林、高涼、高興諸郡。

  郡設太守。魏制,河南郡治洛陽,為京師所在,則稱河南尹;又設王國,置相,與郡同等。蜀國蜀郡治成都,為國都所在;吳國丹陽郡治建業(見建康),為國都所在,仍稱為郡。蜀、吳兩國州統郡,惟吳設毗陵典農校尉,治毗陵(今江蘇常州),領三縣,比郡。吳在一些轄境遼闊的郡,分設都尉,冠以東、西、南、北部之名,並有駐所和領縣,而仍隸屬於郡,如:會稽郡東部都尉治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章安),領六縣,西部都尉治長山(今浙江金華),領八縣;零陵郡南部都尉治始安(今廣西桂林),領七縣,北部都尉治昭陵(今湖南邵陽),領六縣,等。

  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魏末,又有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之封,相當於縣。蜀、吳兩國郡所轄為縣和侯國,吳又在丹陽郡設溧陽屯田都尉(今江蘇高淳東固城)、湖熟典農都尉(今江蘇江寧東南湖熟)、江乘典農都尉(今江蘇句容西北)、於湖督農校尉(今當塗),相當於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