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軍隊入侵朝鮮,侵佔中國領土臺灣,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為抗美援朝、保傢衛國而組成的赴朝參戰的志願部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佈派兵入侵朝鮮,並武裝侵佔中國領土臺灣,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見彩圖)美國無視中國的嚴正正立場,竟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決議”,組成以D.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繼續堅持侵朝戰爭,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9月30日宣佈:“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聞,指揮侵略軍和韓國軍繼續北犯,越過三八線,侵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並向鴨綠江邊進犯,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宣佈派兵入侵朝鮮並武裝侵占中國領土臺灣。28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打敗美帝國主義任何挑釁

  10月8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願望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要求,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

  志願軍出國作戰時,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戰爭期間,陳賡、宋時輪、楊得志曾先後任副司令員,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員,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達曾任參謀長。朝鮮停戰後,鄧華曾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志、楊勇曾先後任司令員,李志民、王平曾先後任政治委員,梁必業曾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蘊瑞曾任參謀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積極要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志願軍入朝作戰時,共有6個軍。隨後,由宋時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第9兵團(後由王建安任司令員),由楊得志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的第19兵團,由陳賡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第3兵團(後由許世友任司令員),由楊成武任司令員的第20兵團(後由楊勇、王平分別任司令員、政治委員),陸續入朝參戰。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連同由劉震任司令員的志願軍空軍,以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4萬餘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經歷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運動戰階段。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以運動戰為主,采取戰役、戰鬥的夜戰、近戰、速決戰,連續進行5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迫使其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

  從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為陣地戰階段。志願軍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和朝鮮人民軍一起,在三八線附近地區,依托以坑道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防禦陣地,挫敗瞭“聯合國軍”發動的1951年夏季、秋季攻勢和1952年秋季的“金化攻勢”,同時挫敗瞭其發動的“絞殺戰”和細菌戰,並取得瞭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的重大勝利,迫使“聯合國軍”放棄在停戰談判中的種種無理要求,接受停戰。1953年7月27日,作戰雙方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

  戰爭期間,志願軍為克服美國空軍狂轟濫炸所造成的補給困難,於1951年5月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由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統一組織指揮後方對敵鬥爭和後勤保障。志願軍後勤部隊在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和警衛部隊等的密切協同下,和朝鮮人民軍一起在朝鮮人民大力支援下,經過頑強鬥爭,粉碎瞭敵人破壞志願軍後方的戰略企圖,建成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使後勤保障逐步適應作戰需要。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志願軍以全力支援。志願軍愈戰愈強,直至最後戰勝侵略者。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用國際主義培養起來的。它尊重朝鮮人民、朝鮮勞動黨和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遵守朝鮮政府的政策法令,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幫助朝鮮人民克服困難,醫治戰爭創傷。朝鮮人民對志願軍關懷愛護,全力支援,為志願軍的作戰勝利作出瞭巨大貢獻。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並肩作戰,相互支援,密切協同。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鬥爭中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和團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堅強的政治基礎。

中國人民志願軍幫助朝鮮農民蓋新房

  中國人民志願軍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有建立在自覺基礎上的軍事政治紀律,有高度的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內部團結,士氣高昂,以高度的勇敢和智慧,戰勝種種困難,創造無數英雄業績,湧現出30.2萬餘名英雄模范和人民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彭德懷以及楊根思、黃繼光、孫占元、楊連第、邱少雲、伍先華、胡修道、楊育才、楊春增、李傢發、許傢朋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中國人民志願軍依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獲得瞭對擁有現代化優勢裝備的美軍的作戰經驗。志願軍執行輪番作戰方針,先後有25個軍入朝參戰,以戰場為鍛煉部隊、訓練幹部的學校,提高瞭部隊的軍政素質。

  朝鮮停戰後,志願軍嚴格遵守和維護停戰協定,並以主動撤出部分軍隊的行動,表達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美國政府與韓國李承晚集團卻破壞停戰協定,頻繁制造挑釁事件,扣留朝中大批戰俘,阻撓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政治會議的召開。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佈:中國政府本著一貫積極促進朝鮮問題和平解決的立場,經過同朝鮮政府協商後,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提出瞭主動撤出朝鮮的建議。中國人民志願軍完全同意中國政府的這一建議,並且決定在1958年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從3月15日開始撤軍,至10月26日全部撤離朝鮮凱旋回國。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聲明:“如果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追隨者膽敢破壞朝鮮停戰協定的尊嚴,再一次發動侵朝戰爭,那時隻要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認為需要,中國人民將會毫不遲疑地派出自己的優秀兒女,再一次跨過鴨綠江來,同朝鮮人民軍一起為粉碎敵人的侵犯而共同戰鬥。”(見彩圖)

美國侵略軍入侵朝鮮北部,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1950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會議上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發出嚴正警告

中國各族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傢衛國運動。圖為群眾在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組成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圖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前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在前線

1950年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價川地區痛殲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1952年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擊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空軍破壞後方交通線的“絞殺戰”。圖為志願軍高炮部隊在保衛橋梁

朝鮮人民大力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連夜把彈藥送到前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把俘虜押送後方

1953年7月27日,朝中代表團首席代表和“聯合國軍”代表團首席代表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幫助朝鮮人民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傢園。圖為志願軍參加平壤的工程建設

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8年主動撤出朝鮮。圖為朝鮮阿媽妮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依依惜別

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