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

  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原名項德隆,曾化名江鈞、張成。湖北省武昌人。1913年進佈廠當工人。1920年起,從事工人運動。192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參與領導1923年京漢漢鐵路“二七”大罷工和1925年滬西日商紗廠工人二月罷工。1926年秋,發動武漢工人配合北伐軍作戰,任武漢工人糾察隊總隊長。1923~1928年間,在中共第三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六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曾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2月,調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月起,先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職。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征,他奉命留下堅持鬥爭,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35年2月,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央的指示,和陳毅等一起,領導紅軍和遊擊隊開始實現由集中作戰向分散遊擊的轉變。後在與中央失掉聯系、國民黨軍持續進行殘酷“清剿”的極端困難條件下,轉戰粵贛邊,領導瞭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保存瞭革命武裝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此曾給予高度評價。

  1937年10月後,任新四軍副軍長(軍長葉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書記,和軍分會副書記陳毅分別到各遊擊區傳達中共中央的指示,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僅用三個月時間即將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編組成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4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派出先遣隊赴敵後作戰略偵察,並陸續組織部隊向蘇南、蘇中、皖東挺進,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他重視部隊教育訓練和幹部隊伍建設,努力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但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認識不足,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缺乏警惕,在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猶豫動搖,處置失當,對新四軍皖南部隊遭受嚴重損失負有責任。事變後,他率軍部10餘人隱蔽於涇縣茂林山區,同年3月14日凌晨在涇縣蜜蜂洞被叛徒殺害。遺骸於1955年6月19日移葬於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其軍事著述有《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經驗對於當前抗戰的教訓》(1937)、《項英將軍言論集》(193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