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關隘。位於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關西北,據點蒼山與洱海間狹長通道南口,為古代南詔國、大理國都城的南方門戶,位置重要。唐開元十六年(728),南詔(即蒙舍詔)王皮羅閣(697~748)統一六詔(越析、浪穹、邆睒、施浪、蒙嶲、蒙舍),建南詔國,徙治太和城(今大理縣太和村西)。大曆十四年(779)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縣)。為鞏固防戍,在通道南北兩端築關,北稱上關(又名龍首關、河首關),南稱下關(又名龍尾關、河尾關),兩關相距百裡,互為犄角,拱衛都城城。唐天復二年(902),南詔為鄭買嗣所滅,先後建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白族首領段思平自石城(今曲靖縣西北)起兵,攻克下關,占羊苴咩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宋寶祐二年(1254),為蒙古忽必烈所滅。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將藍玉、沐英率師進軍大理,酋長段世扼下關以守,明軍巧用上、下兩關地形,出奇兵,占下關,克大理。今有公路東達昆明,西通保山、芒市,北至麗江等地,是雲南省西部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