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在一定期間(一年、半年、一個季度或一個月)國際收支總額的對照表。又稱國際收支帳目表。

  項目 國際收支項目眾多,各國統計和編制方法也不盡相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國際收支手冊》作為範本,以求得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容大體一致。典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如下:

1988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表

  國際收支平衡以貨幣金額計值,既可用本國貨幣,也可用國際通用貨幣;借貸復式記錄,按應收應付制記帳。平衡表上項目大致可歸並成下列幾種:①貿易往來,即各種物質商品的輸出入。出口列為貸方金額,進口列為借方金額。②非貿易往來,主要包括勞務收支、投資所得等。收入列為貸方金額,支出列為借方金額。③無償轉讓。從外國轉入本國列為貸方金額,從本國轉向外國列為借方金額。④資本往來,分為長期和短期。從外國流入本國的資本列為貸方金額,從本國流向外國的資本列為借方金額。⑤儲備。包括本國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分配得到的特別提款權以及作為國際儲備的黃金和外匯等。儲備本身是存量,其增減額是流量。本年度儲備增加額列為借方金額,其減少額列為貸方金額,二者相抵得出儲備凈增額或凈減額。⑥誤差與遺漏。由於采用復式記錄,國際收支的全部項目同時列在借貸雙方,借貸總計應是相等的,每個項目都是一類國際交易,有相應的統計。由於統計口徑不一致,數據不全,記錄有失誤,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貸總計難以恰巧相等。表上的“誤差與遺漏”一項,實是抵補差額,使表上借貸總計得以平衡。“誤差與遺漏”的具體內容,各國並不相同。

  平衡 國際收支總表雖然平衡,但各類項目卻經常是不平衡的。貿易項目中商品輸出大於輸入,則貸方金額大於借方金額,形成外貿順差;相反,則形成外貿逆差,或稱外貿赤字。資本項目中流入大於流出,則貸方金額大於借方金額,形成資本凈流入;相反,則形成資本凈流出。儲備項目中本年度增加額大於減少額,則借方金額大於貸方金額形成借方凈增金額,即本國的國際儲備增加;相反,則形成借方凈減金額,即本國的國際儲備減少。通常所說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是指某一類或某一個項目國際收支不平衡。

  國際收支總計平衡而分項又不平衡,正說明項目之間有一種補償關系。外貿逆差通常伴隨資本凈流入或國際儲備減少,而外貿順差則通常與資本凈流出或國際儲備增加同時發生。資本凈流出如果不是由外貿順差補償,則隻能動用國際儲備;資本凈流入如果不是去補償外貿逆差,就會增加本國的國際儲備。一國如提高其國際儲備,必須有相應的外貿順差或資本的凈流入。各類項目間補償關系狀況的不同,就形成國際收支的不同格局。一國基本經濟條件對國際收支的格局有制約作用,一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國際收支格局作相應的變化。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各項國際交易的記錄,因而從每筆交易和從借貸總計來看總是平衡的。但國際交易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事先無法達到平衡。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交易實際有兩種:一種是事先的自主性交易,另一種是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貿易項目一般是前一種。在自主性交易中如發生差額因而隻能動用國際儲備或借入短期資本以彌補上述差額,則屬於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自主性交易的國際收支如果能基本相抵,則調節性交易就不必占重要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收支就基本上達到平衡;如果情況相反,則國際收支就不平衡。這裡說的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指平衡表上借貸總計的平衡。

  作用 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是各國重要經濟目標之一。本國經濟中許多因素,諸如生產波動、產業結構變動、金融動蕩、物價升降等,都能影響這個目標的順利實現。國外經濟、政治、金融狀況的變化也能產生不利影響。為避免和抵消這些影響,需要調整國際收支。這不僅為瞭使國際收支能保持基本上平衡,而且也為本國匯價、物價的穩定以及本國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創造條件。在制定適當的政策措施以調整國際收支時,要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作全面的分析,並把國際收支與國內經濟統一起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