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世紀中葉印度經濟由封建經濟轉變為殖民地經濟的過程。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在古代曾以恒河文化著稱於世。到瞭近代,隨著歐洲人的入侵,特別是英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印度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傢逐漸淪為殖民地,遭受殖民統治達190年之久。在這漫長歲月中,印度飽受瞭外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直接掠奪和賦稅搜刮,以及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等形式的經濟剝削,民族經濟遭到摧殘,經濟發展緩慢而畸形,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傢之一。

  東印度公司的入侵和英國的占領 自15世紀末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發現之後,葡、荷、英、法等國的殖民者相繼來到印度,在沿海建立據點,進行海上劫掠和掠奪性貿易。1600年、1602年、1664年,英、荷、法分別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擁有各自的政府所授予的壟斷東方貿易和軍事侵略的全權。它們一方面不斷擴大對印度的侵略和掠奪,一方面彼此之間進行著爭奪在印度的霸權地位的激烈鬥爭。到17世紀末,西歐殖民者幾乎完全壟斷瞭印度的海外貿易。經過1652~1674年間的三次英荷戰爭和1757~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荷蘭和法國均因戰敗而先後退出印度,印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獨占的勢力范圍。

印度紡織品上的英國商人(16世紀)

  從1600年東印度公司建立到1813年英國國會撤銷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為止,是英國在印度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也是印度從獨立國傢變成半殖民地國傢的時期。這一時期又可以1757年英國發動普拉西戰役,對印度開始武裝占領為界限,分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即從1600~1756年,是英國進行商業性掠奪階段。掠奪的主要方式是:①通過販賣印度的土特產品、珠寶什物和絲、棉等手工制品,從中牟取暴利;②借助武力脅迫,強迫印度人貴買賤賣,進行不等價交換。這時殖民者的活動還局限在沿海城市和港口,印度還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傢。後一階段,即從1757~1813年,英國使用武力直接占領印度領土。到19世紀初,除西北邊境的旁遮普和信德外,印度境內各個公國和土邦,都先後變成瞭東印度公司的領地或藩邦。從而,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為一個軍事的和擁有領土的強權。這一階段,英國對印度的掠奪變為公開的暴力掠奪。掠奪的主要方式是:①公開的暴力搶劫。東印度公司武力所到之處,第一個行動就是搶劫當地財富,重點是洗劫宮廷國庫。在普拉西戰役中,單是搶劫孟加拉首府的宮廷庫藏就達6000萬英鎊。1799年英軍攻占邁索爾首府時,從王宮擄獲到的珍寶價值也在12000萬盧比以上。②強征賦稅。最主要的是向農民征收相當於全年收成1/3至1/2的苛重田賦。東印度公司為瞭加強對印度農民的搜刮,在不同地區建立瞭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固定柴明達爾制、萊特瓦爾制、馬哈爾瓦爾制和農村租佃制等。不論在哪一種土地制度下,農民遭到的剝削都空前加重。在1800—1801年度,東印度公司搜刮的田賦總額(包括各管區)達420萬英鎊;到1856—1857年度,包括新占領區在內,田賦額達到1772萬英鎊。除田賦外,還征收各種工商貿易稅。③強迫農民和手工業者接受奴役性訂貨,低價收購,高價出售,牟取暴利。東印度公司為瞭向中國販賣鴉片,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然後以低價向農民收購。僅鴉片收入一項就占公司收入的1/7。馬克思在揭露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殘酷剝削時指出:“在整個十八世紀期間,由印度流入英國的財富,主要不是通過比較次要的貿易弄到手的,而是通過對印度的直接搜刮,通過掠奪巨額財富然後轉運英國的辦法弄到手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73頁)。英國憑借暴力對印度的殘酷掠奪,在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僅1757~1815年間,英國從印度搜刮到的財富估計達10億英鎊。遭受英國殖民者踐踏的印度,被弄得一貧如洗,凋敝不堪,從一個獨立的國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傢。

  英國工業資本的侵略和印度經濟的殖民地化 進入19世紀後,英國工業革命已獲得巨大進展,工業資產階級在國內已占優勢地位(見英國產業革命)。作為商業資本代表的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阻礙瞭工業資本的對外擴張,引起瞭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不滿。英國議會迫於壓力,於1813年通過決議,取消瞭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1834年起僅成為英國政府管理印度的代理機構。1858年,東印度公司被撤銷,印度成為英帝國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印度在經濟上也加速瞭殖民地化的進程。

  英國政府代表工業資本的利益,對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殖民關稅政策。英國制造品輸入印度僅課征2.5%的進口稅,而印度制造品輸入英國則課征高達50~70%的進口稅,甚至印度商品在國內銷售也要繳納17.5%的內地稅。這種政策為英國工業品開辟瞭廣闊的市場,使印度傳統手工業遭到扼殺和摧毀。從1815~1832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織品總值從26000英鎊增加到400萬英鎊,而印度輸出的棉織品總值則從130萬英鎊減少到不滿10萬英鎊。到185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織品竟占英國該項輸出總值的1/4以上。在英國工業資本的重重打擊下,印度傳統的城鄉手工業急劇衰落下去,古老的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的經濟基礎──傢庭手工業與農業結合遭到破壞,聞名於世的印度棉織業被摧毀瞭。與此同時,英國殖民者把印度農村變成瞭自己的農業原料供應地。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準許英國人在印度取得土地,直接經營種植園,強迫印度農民種植棉花、黃麻、藍靛、咖啡、橡膠、茶葉、罌粟等經濟作物。據1860年的調查,在茶葉、橡膠和咖啡等種植園中的工人不下100萬人。印度的農業原料出口不斷增加。1849~1858年間,羊毛出口從5.6萬英鎊增至38.7萬英鎊,黃麻從6.9萬英鎊增至30.3萬英鎊。此外,在印度農民忍饑挨餓的情況下,糧食出口也增加很快,僅谷物就從85.9萬英鎊增至379萬英鎊。

1858年的印度

  英國殖民者為瞭加強對印度的統治,從19世紀40年代起在印度開始修築鐵路,擴大對印度的掠奪,到1857年通車長度為288英裡。從事推銷英國工業品和收購農產品的英國商行和為其服務的英國銀行也隨之迅速建立起來,並深入到印度城鄉各地。

  總之,英國工業資本憑借它的軍事暴力、大機器工業產品的優勢、歧視性的貿易政策和各種經濟工具,摧毀瞭印度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把印度變成瞭自己的商品推銷市場和農業原料附庸。印度舊的封建社會被破壞瞭,但新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未因此而產生。

  英國壟斷資本的控制與掠奪,印度經濟的進一步殖民地化 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英國對印度的投資迅速增加,到1910年,達4.5億英鎊,其收入每年為4000萬英鎊,比同期對外貿易收入2800萬英鎊還多1200萬英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對印度投資進一步增大,到1939年,資本輸出成瞭英國進一步控制和剝削印度的重要手段。這些投資並非英國資本向印度的輸出,主要是將從印度掠奪來的各種收入的一部分轉為再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部分投資用在支持殖民當局對印度的軍事政治控制上和鐵路建設上,戰後投資的重點轉移到工礦業。印度的一些重要經濟部門,尤其是重工業部門,英國資本處於統治地位。英對印的投資是通過經理行進行的,經理行充當瞭英國壟斷資本控制印度經濟的有力工具。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加強瞭從稅收上和貿易上的掠奪和剝削。高額的田賦負擔,使大批農民陷於赤貧,農業荒蕪,連年饑荒。1918年因饑荒和瘟疫,使1400萬印度人民喪生。英國殖民者還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戰費轉嫁到印度人民身上。1944—1945年度,印度軍費開支達45.6億盧比。龐大的戰爭支出引起瞭巨額財政赤字,1945年高達20億盧比。為瞭彌補財政赤字,大戰期間,間接稅增加一倍,直接稅增加幾倍,公債增加86.5%,紙幣流通量增加5倍多。此外,英國還從印度掠走16億英鎊的賒欠物資,造成印度國內物資奇缺,物價飛漲,黑市投機猖獗,糧食缺乏。1943年因缺糧而遭饑餓的群眾達12500萬人,僅孟加拉死於饑餓者就近400萬人。

  英國資本勢力的侵入,瓦解瞭印度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瞭某些客觀條件。1851年,納納勃依·達瓦爾在孟買創辦瞭第一傢棉紡織廠。之後,在孟買、加爾各答、巴拉卡德等地,陸續建立瞭一批棉紡廠、麻紡廠、煉鐵廠等。這些企業都是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貸者投資創辦的,大都對英國資本有依附性,與本國地主經濟有密切聯系。他們為瞭在英國資本重壓下求得生存和發展,也組織瞭自己的經理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商品輸入的減少,印度民族工業有瞭較大發展,戰後又有瞭進一步發展。從1918—1919年度到1938—1939年度的20年中,以印度資本為主的棉紡織廠從277傢增加到415傢,織機從11.61萬臺增加到19.91萬臺,紗錠從659.1萬枚增加到932.6萬枚,雇傭工人從30.6萬人增加到44.2萬人。民族資本的鋼鐵工業和制糖工業、黃麻工業等也有一定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軍事訂貨激增,進口工業品減少,以及國際競爭削弱,一些工業部門,如棉紡織、鋼鐵、電力、水泥、糖、紙,以及某些化學工業等,都獲得瞭較大發展。戰爭期間符合工廠法的工廠工人數,由1939年的175萬人增加到1945年的264萬人。在印度民族工業中,產生瞭與英國資本密切勾結的買辦大資產階級,產生瞭塔塔、比爾拉、辛加尼亞、瓦裡昌德等康采恩性質的少數壟斷財團。另外,還出現瞭一些靠戰時投機活動暴發起來的大公司,如依斯巴加尼公司、剛卡公司、詹依浦亞公司等。

  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控制和掠奪,造成瞭印度民族工業的緩慢而又片面的發展,造成瞭農業衰落和人民貧困,從而使印度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以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為中心內容的工人罷工、農民起義和士兵暴動日益高漲。在這種形勢下,1947年8月15日,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但是,英國為瞭便於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繼續推行殖民主義,把印度分裂為兩個國傢──印度聯邦自治領和巴基斯坦自治領。1950年1月,印度共和國宣告成立。

  

參考書目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東印度公司,它的歷史與結果》;《戰爭問題。──議會動態。──印度》;《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1。

 V.B.Singh,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1857—1956,Allied Publishers Private Ltd.,Bombay,etc.,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