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經營銀行業務獲取銀行利潤的資本,包括銀行傢的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

  銀行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的發展是聯繫在一起的。最初,貨幣經營業主要是從事與貨幣流通有關的各種技術性業務,如匯兌、保管、收付現金、結算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在貨幣經營業者手中聚集瞭大量貨幣,並吸收職能資本中暫時閒置的貨幣資本,用來進行貸放活動,從貸款利息大於存款利息的差額中,獲得相當於平均利潤水準的利潤。這樣,貨幣經營業便發展為銀行業,貨幣資本本的借貸便發展為銀行信用,貨幣經營資本便逐漸發展為銀行資本。銀行資本往往表現為貨幣資本,但與職能資本形態上的貨幣資本不同,它是在生息資本意義上的貨幣資本。

  銀行資本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現金(金銀或銀行券);一部分是有價證券。有價證券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商業證券,即匯票,它們是流動的,按時到期的,它們的貼現成瞭銀行的一種基本業務;一是公共有價證券,如國債券、國庫券、股票等,它們是各種有息的證券。以上這些資本,如果從所有權來看,又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銀行傢投入的自有資本;一部分則是銀行的營業資本,即通過吸收存款得到的借入資本,它在銀行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大於銀行傢的自有資本。銀行的借入資本來自多種渠道;產業資本傢和商人作為準備金保存的或在支付中得到的貨幣資本,貨幣資本傢的存款,食利階層為瞭獲取利息而存入的存款,以及用各種存款方式吸收的不同階層的貨幣積蓄和暫時不用的貨幣,等等。

  銀行資本的大部分不是現實資本,而是虛擬資本。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是由債權(匯票)、國傢證券(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自身並無任何價值,隻是對現金的支取憑證而已。保存在銀行資本傢手中的證券,即使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如國傢證券),或者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如股票),也跟廠房、機器、原材料等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職能的資本不同,它們並非現實的社會財富。此外,這種虛擬的銀行資本,大部分並不是代表銀行自身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存入銀行的資本。

  銀行資本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吸收瞭大量閑置的貨幣資本和各階層的貨幣積蓄,進行資金的再分配,使職能資本傢能夠獲得貸款,擴大商品生產和流通的規模,並加速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它為職能資本傢提供瞭轉帳、結算等支付業務,並提供瞭信用貨幣,從而節省瞭流通費用,縮短瞭流通時間,加速瞭再生產過程;它還促進瞭股份公司的形成和資本的集中,使生產更加社會化瞭。銀行資本一方面促進瞭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促使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極少數剝削者和投機傢手中,並且造成瞭虛假需求,加劇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以及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從而加速瞭經濟危機的到來。

  當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生產集中和壟斷的發展,引起瞭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在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的基礎上,形成瞭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銀行資本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變為萬能的壟斷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還形成瞭跨國銀行和金融公司,大大加強瞭金融資本的國際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