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設立的以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組織。有時也運輸官府所需少量物品。歷代有不同名稱,早期稱傳、遽、郵、置等,漢代稱郵驛,元以後多稱驛站,尚有亭、舍、館、鋪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驛傳的國傢之一。驛傳為中國政治上的統一、促進文化交流和中外往來作出瞭貢獻。

  沿革 驛傳是從早期的聲光通信和專人傳信演演變而來。商代卜辭中有傳報軍情的記載,西周已建有烽火臺。《孟子》:“速於置郵而傳命”,郵指列國邊境上的行書舍。秦漢時期隨著疆域的擴大與交通狀況的改善,起源於戰國的亭障、亭候,在內地逐漸轉化為遍佈城鄉的亭。它既是供過往官員、使者中途使用的交通設施(亭傳),又是維持當地治安的基層行政組織,其中設在交通幹線上的郵亭則兼管通信,並允許行旅止宿。魏晉南北朝期間,鄉亭制度破壞,亭傳、郵驛逐漸合並。隋唐的驛館則成為隻供政府專用的交通和通信的機構。宋代的驛以接待為主,通信主要由急遞鋪承擔。元以後的驛站則將接待、通信、運輸合而為一。

  通信方式和管理 古代的通信方式大體上包括派遣專使和接力遞送兩種。驛傳對於前者,則是專使途中休息的場所;對於後者,則是直接利用車、船、馬、步承擔公文函件傳遞的執行機構。由於它是為適應政令的下達和軍情的緊急傳遞需要而產生的,所以,一般說來,驛傳由歷代政權的軍事部門管轄,驛傳的基層人員從宋代起也由服徭役的民眾改以兵卒擔任。驛傳的經費由政府的稅收負擔,如清代每年需300萬兩白銀。此外,歷代都制定瞭有關驛傳的法令,唐代以來的郵驛法令已相當嚴密。

  為瞭通信的需要,歷代都建立瞭以京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有水、陸兩種,有的驛道兩旁還植上樹木作為道裡標志。沿途的郵亭、傳舍或驛站,備有食品、車馬和草料。需用驛傳的人必須持有政府頒發的憑證,如符牌、節、勘合等,對不同級別的人使用車馬的數量有明確的限制。為瞭保證公文寄遞的安全準確,驛傳建有嚴密的登記交接制度,重要的公文還附有排單,以便考核檢查。傳遞緊急公文時最高速度一晝夜可達600裡。

  但是,驛傳隻是政府的官方通信工具,不僅民眾不能利用,就連普通官員的私信在宋代以前也主要靠專人投送或請人捎帶。由於交通落後和腐敗政權的管理,驛馬疲敝、延誤失密等現象屢有發生。因此,驛傳逐漸被近代郵電所取代。1912~1913年初,除個別地區外,驛站均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