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凱恩斯

  20世紀上半期英國經濟學傢。他的經濟思想對當代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政策有重大影響。

  生平和著作 凱恩斯生於於英國劍橋,1902年進劍橋大學學習數學,1905年畢業後又師從A.馬歇爾、A.C.庇古學習經濟學一年。1906年進英政府印度事務部任職。1909年任劍橋國王學院研究員,講授經濟學。在此前後,他以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論,1921年出版《概率論》一書。

  他在經濟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貨與金融》(1913),鼓吹用金匯兌本位制把印度貨幣與英鎊連結起來,穩定印度經濟,以利英國對印度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凱恩斯進英國財政部任職。在大戰後期,他是該部外事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在巴黎和會上,是英國財政部的首席代表,後因反對向德國索取過重的賠款而辭職,回劍橋執教。1919年他發表的《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在該書中他抨擊巴黎和會向德國索取過重賠款的計劃隻能導致德國的垮臺;認為恢復德國是反對俄國佈爾什維主義的一支“真正力量”。當時列寧指出,凱恩斯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堅決衛士,佈爾什維主義的死敵”(《列寧選集》第4卷,第322頁)。

  凱恩斯回劍橋執教後,從事戰後貨幣問題的研究。1923年出版的《貨幣改革論》,以貨幣數量說為基礎,說明物價水平的變動,反對通貨緊縮,反對恢復戰前的金本位制,主張用管理通貨來穩定物價與生產。1925年英國按戰前的英鎊金平價回復到金本位,對此,凱恩斯寫瞭不少批評文章,認為英國經濟困境的根源是金鎊估價過高,這使英國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20年代英國經濟陷於長期蕭條,失業問題十分嚴重。凱恩斯逐漸察覺單純依靠資本主義的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已不足以解決它所面臨的困境,1926年發表《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一文,提出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開始從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觀點轉向國傢幹預經濟的主張。1929年他支持英國自由黨領袖D.勞合·喬治(1863~1945),提出舉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的方案,他與另一經濟學傢H.D.亨德森(1890~1952)合寫小冊子《勞合·喬治能勝任嗎?對自由黨誓言的審查》,力圖說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業的作用。這一時期,凱恩斯盡管提出瞭依靠國傢幹預經濟以擺脫失業和蕭條的政策建議,但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加以論證。他在1930年出版的《貨幣論》兩卷,雖然又提出瞭不少新見解,但還沒有觸及就業水平的決定問題。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任關於金融與工業的麥克米倫委員會委員,1930年又任內閣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1931年6月發表的“麥克米倫報告”所提出的應付危機的辦法,如反對降低工資,建議降低英鎊的金平價,控制進口,幫助出口,支持公共投資,鼓勵私人投資等,基本上反映瞭當時凱恩斯的主張。此後幾年,他集中精力寫作一生最有影響的一本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於1936年出版。該書引起瞭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的轟動,把該書的出版稱為“凱恩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凱恩斯寫瞭一本著名小冊子《如何籌措戰費:J.M.凱恩斯為財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計劃》(1940),為英國戰時財政出謀劃策。隨後他重返財政部,任該部咨詢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為戰時大量的財政問題提供對策。1941年起兼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2年晉封為勛爵。大戰期間,積極參與籌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工作。1944年,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在美國佈雷頓森林舉行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後,他任這兩個國際組織的董事。但這兩個組織主要是按照當時美國的利益建立的,代表英國願望的凱恩斯的主張,沒有完全得到實現。1945年秋,他作為英國首席代表參加向美國借款的談判。1946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的第一次會議上,他與美國代表發生尖銳沖突,回英後不久因心臟病猝發去世。

  凱恩斯生前除從事經濟學的教學和著述並參與英國政府的經濟決策外,還曾從事金融投資活動。1921~1938年任國民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他也曾積極從事報刊編輯工作,1923~1929年間任《民族周刊》董事長,並經常為之寫稿。1911年起,他長期擔任英國皇傢經濟學會所辦的《經濟學雜志》主編,直至1945年。

  經濟思想的演變及其影響 在凱恩斯的學生時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國經濟學界,特別是在劍橋大學,占統治地位的是馬歇爾的經濟理論。馬歇爾繼承英國從古典到庸俗的經濟傳統,兼收並蓄,把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供求論、邊際生產力論、貨幣數量說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折衷主義的、集庸俗經濟學大成的理論體系。凱恩斯是在馬歇爾的直接熏陶下成長的,他接受馬歇爾的理論體系,力圖把它運用到貨幣領域中去。他在《印度的通貨與金融》中,建議印度設立中央銀行,集中黃金準備,采用金匯兌本位制,認為這比實行嚴格的金本位制更能穩定印度的貨幣。表面上看,這個建議有些偏離正統,但實際上它完全是從傳統的理論,特別是從貨幣數量說中推演而得的結論。他在《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中,以沉重的懷舊心情回顧瞭戰前的經濟制度,他和其他正統派的庸俗經濟學傢一樣,把戰前時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但是戰後英國經濟的長期蕭條和嚴重失業,促使凱恩斯考慮如何解決經濟失調的對策。開始時,他隻是在貨幣領域裡打圈圈。在20年代,他堅持穩定物價,把物價穩定看作是防止經濟波動的前提,並把戰後的經濟災難歸諸於通貨緊縮。他在《貨幣改革論》中提出實行通貨管理以穩定物價,反對恢復金本位制,這和當時一些正統派經濟學傢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但是這個擬議的措施,仍然以傳統的貨幣數量說為基礎,他在該書中提出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則是從馬歇爾表述的“劍橋方程式”演化而來。至於當時存在的嚴重失業問題,他也認為可以利用適當的貨幣政策加以解決。他在《貨幣論》一書中的主旨,仍然是為瞭論述維持物價穩定的途徑,但凱恩斯企圖通過投資、儲蓄、利率三者的關系加以說明。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是由投資率的波動引起的,而投資率的波動是與利率相聯系的。他把儲蓄和投資相等時的利率稱為自然利率。當市場利率偏離自然利率時,投資就會波動,引起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差離,而物價的波動正是儲蓄和投資發生差離的結果。要維持物價的穩定,就要維持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均衡;而使後者均衡,就須使市場利率符合自然利率。為此,他建議實行通貨管理,由中央銀行操縱利率,使投資率趨於穩定並與儲蓄率相均衡,以達到物價穩定的目的。《貨幣論》之比《貨幣改革論》前進瞭一步,在於他力圖擺脫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但是,這時他還沒有把儲蓄和投資同就業水平的決定聯系起來,仍然假定產量、就業量為既定,這說明至此凱恩斯尚未跳出傳統經濟理論的框框。

  但在1929年,凱恩斯竭力支持喬治提出的舉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的方案,認為公共工程開支不僅可以直接增加就業,而且可以通過工程雇用人員收入的增加,間接增加其他工業部門的就業,這是他後來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思想發展的萌芽,是他開始摒棄某些正統觀點的發端。隻是由於這時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他對自己的見解的論辯,是軟弱無力的。

  30年代初英國和資本主義世界的蕭條和失業,更趨嚴重。在嚴酷的事實面前,傳統庸俗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說教徹底破產。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辯護理論來代替它,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克服蕭條和失業的對策。這就是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的背景。《通論》抨擊“供給自己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決定就業量的理論,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釋失業和蕭條。按照凱恩斯的說法,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主要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和貨幣供應量決定:①“消費傾向”(收入用於消費的比例),決定消費支出;②“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決定“資本邊際效率”(即預期利潤率),後者與利率一起決定投資支出,增加投資,通過“乘數”作用,可以引起幾倍於投資量的國民收入的增加;③“流動偏好”,決定對貨幣的需求量,後者和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供應量一起決定利率。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存在失業和蕭條,就是由於這些心理因素互相作用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危機的爆發則主要由於對投資的未來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的結果。凱恩斯以這個理論為依據,提出要加強國傢對經濟的幹預,采取財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美、英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政府,都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紛紛宣告以實現“充分就業”作為制訂經濟政策的目標。凱恩斯主義成瞭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最大以至占統治地位的一個流派。事實上,戰後依據凱恩斯理論采行的政策措施,雖然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起瞭一定的緩和作用,但並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凱恩斯理論和政策的失靈,反映瞭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的加深。

  

參考書目

 A.羅賓遜著,滕茂桐譯:《凱恩斯傳》,商務印書館,北京,1980。( A. Robinson,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in Economic Journal,March1947.)

 L.R.克萊因著,薛蕃康譯:《凱恩斯革命》,商務印書館,北京,1962。( L.R.Klein,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Macmillan & Co. Ltd.,London,1950.)

 D. Worswick and J. Trevithick ed.,Keynes and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