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絕對人口過剩。資產階級的一種人口理論,指人口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使得人口總數超過生活資料所能供養的人口數而形成的絕對過剩。

  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傢T.R.馬爾薩斯把人口增長總量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說成是一條永恆的“自然規律”,任何社會都不例外。他斷言,人口在無妨礙時按幾何級數(即按1、2、4、8、16、32……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資料則按算數級數(即按1、2、3、4、5……)增加,因而人口相對於生活資料來說增長較較快,人口的絕對過剩是不可避免的。其結果總是一部分人失業、貧困、饑餓和犯罪,他主張用節育、不婚、殺嬰、饑荒、瘟疫直到通過用戰爭等辦法來消除這部分過剩人口。絕對人口過剩論的要害是把勞動者的失業、貧困、饑餓等不歸罪於資本主義制度,而歸諸於“自然規律”的作用。

  把絕對過剩人口說成是永恒的規律,是沒有根據的。人類生存條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證明:包括生活資料在內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總是超過人口的增長。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以後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恰恰是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超過人口增長最顯著的時期,也是人類物質文明提高最快的時期。另一方面,絕對人口過剩論的錯誤,在於隻把人作為單純的消費者,而無視人作為生產者的作用,看不到勞動者參加勞動能創造出超過自己需要的產品,也不懂得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絕對人口過剩論把人口的增長和生活資料的增長進行對比時,沒有把生產力同生產關系聯系起來考察,因而是根本錯誤的。人口與生活資料數量多少的關系,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取決於生產關系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而絕對人口過剩的說法恰恰忽視瞭這個基本點。

  馬克思主義並不否定過剩人口的存在,但總是科學地把過剩人口的存在,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極度低下,人口生存資料完全取決於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自然條件的優劣,因而在一定地域內,人口的增長會引起人口過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雖然已經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不發達,生活資料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土地占有狀況,也會出現人口過剩。這類人口過剩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結果,馬克思稱之為“人口壓迫生產力”。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大大超過前資本主義社會,隻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才出現相對的人口過剩。馬克思精辟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口的過剩……不是人口壓迫生產力,而是生產力壓迫人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