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摧毀瞭舊的封建土地關係,廢除瞭封建義務,將貴族的土地和教會地產分給瞭農民,在農業中廣泛建立起小生產者個體經濟。這種經濟形態以小塊土地私人佔有為基礎,農民從事個體的生產勞動。

  概況 1789~1794年的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激烈的反封建鬥爭。法國農民土地問題比較徹底的解決主要是在大革命後期,即雅各賓專政時期(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經濟立法)。在此之後,農民擺脫瞭封建關關系的束縛,取得瞭土地,成為獨立經營的小生產者。這就使得農業生產在19世紀獲得瞭較大的發展,原始落後的耕作方式被逐步摒棄,農藝水平逐步提高,農業機械也在局部地區開始使用。與此相適應,農業產量也大為提高。

  法國農業發展道路與英國不同,在英國是貴族資產階級通過圈地運動,用暴力使小土地為大地產所吞並,使已經從農奴制和封建政權中解放出來的英國農民被剝奪一空,由此降低到雖有自由卻無土地的雇工地位。在法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用暴力將大地產分成小塊給農民,使其成為小土地所有者。而且在大革命之後,在農村中,高利貸活動十分猖獗,高利貸者為瞭能繼續進行盤剝,總是想方設法把小農緊緊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這樣就大大延緩瞭小農與土地分離的過程,使小土地所有制得以長期保存下來。在小農經濟廣泛存在的情況下,法國農村土地的占有極為分散。而且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使農民的土地更日益分成細碎的小塊,小土地所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法國在1825年有650多萬個土地所有者,而到40年代末則增加為780萬個,這些土地所有者共占有1200萬個小的及最小的土地經營單位。1870年,小塊土地的數目更達到1400萬個之多,每個法國農戶所占有的土地面積很少。1862年,占地1公頃以上的320萬農戶中,占有土地1~10公頃的小農戶就有244萬個;1882年,占有土地在10公頃以下的小農戶更高達總農戶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頃的最小農戶約占40%。

  影響 小土地占有制的長期存在,對法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表現在:①小農經濟把大量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限制瞭自由勞動力的形成。加之法國人口在19世紀的增長比其他西歐國傢緩慢,致使工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缺乏,限制瞭經濟的發展速度。②小農經濟的自給性和不穩定性,使廣大小農的生活極端貧困,沒有力量購買更多的消費品。這就造成法國國內市場十分狹窄,阻礙瞭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小農經濟力量薄弱。難以購買價格昂貴的機器,也難以采用其他新技術或者進行大規模的土壤改良和興修水利等。小塊土地長期存在還妨礙瞭農業分工的加強,束縛瞭經濟作物的擴大,延緩瞭農產品商品化的進展。以上這些不僅造成瞭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而且還使工業的發展缺乏必要的前提。

  法國在19世紀也出現瞭農民兩極分化的過程。法國農民在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國傢的苛重賦稅壓榨下處境十分困難,往往還要受到高利貸者的重利盤剝,因而每年都有上萬戶農民破產。有的農民喪失瞭自己的土地成為農村無產者,少數大土地所有者組織起資本主義式的大型農場,擴大瞭農業機械和化肥的使用。總的說來,大革命後法國農村中的基本成份還是小農。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決瞭農民土地問題,反映瞭法國資產階級的人人平等的進步思想,滿足瞭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促進瞭經濟的發展,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小農經濟逐漸成為工業發展的羈絆,拖延瞭法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歷史進程,這是法國19世紀後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書目

 L.Bergeron, Histoire économique et sociale du monde,Ⅲ,Inerties et révolutions1730-1840,Armand Colin,Paris,1978.

 G.Carrier,Histoire éconcmique et sociale dumonde,Ⅳ,La domination du capitalisme1840-1914,Armand Colin,Paris,1978.

 G. Duby et A. Wallon et al, Histoire de la France rurale,Seuil,Pari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