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1917年以前俄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壟斷組織,分佈在採煤、冶金、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石油、輕工、航運以及銀行等部門中。

  19世紀70年代,俄國出現瞭少數初期卡特爾組織,如俄國保險公司同盟,制糖廠主之間的卡特爾協定等。80~90年代,在一些生產部門中,相繼建立瞭卡特爾和辛迪加,如鐵軌工廠主同盟(1882),橋樑工廠同盟(1887),車輛製造工廠同盟(1899),但不大穩固,有些隻有幾年就解體瞭。20世紀初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壟斷組織獲得瞭普遍發展,出現瞭壟斷各主要部門的大型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以及在彼得堡的少數大銀行壟斷組織。主要的壟斷組織有:

  冶金銷售公司(Πродамет) 全稱“俄國冶金工廠產品銷售公司”,是在法國、比利時等國資本直接參與下,1902年經沙皇政府批準設立的。它是鋼鐵及金屬加工業中最大的壟斷組織,也是俄國最強有力的辛迪加。自成立後,對黑色冶金業的一系列重要產品,從鐵板、鐵梁、排水鐵管直到鐵路鋼軌,先後實行瞭銷售辛迪加化。1910年,參加該公司的大企業達到30傢,共擁有固定資本1.74億盧佈,雇傭瞭8.5萬名工人,生產總額高達2.55億盧佈,控制瞭俄國冶金工業產品的9/10。

  煤炭銷售公司(Πродауголь) 全稱是“俄國頓涅茨礦區礦物燃料貿易公司”。1904年成立,是俄國最大的煤業辛迪加。它開始時包括18傢大煤炭企業,後增至24傢,雇傭瞭6.5萬名工人,壟斷瞭俄國主要產煤區頓巴斯煤產總量的3/4。

  馬口鐵銷售公司(κровля) 1907年由烏拉爾的各冶金企業組成。它是烏拉爾冶金企業為對抗冶金銷售公司的競爭而建立的。成立初期,壟斷瞭俄國馬口鐵產量的54.2%。後來,在冶金銷售公司的強大壓力之下,部分烏拉爾企業退出瞭這個辛迪加。

  礦產銷售公司(Πродаруд) 1907年成立。它控制瞭頓巴斯和克裡沃羅格金屬礦石產量的4/5以上。

  車輛銷售公司(Πродвагон) 1902年成立,全稱是“俄國車輛制造廠產品銷售公司”。它聯合瞭13傢最大的鐵路車輛制造企業,經常控制著全國車輛訂貨總額的9/10以上,幾乎全部壟斷瞭車輛的生產和銷售。

  石油壟斷組織 諾貝爾兄弟聯營公司、馬祖特公司、裡海-黑海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和俄國石油總公司為俄國石油業中的大壟斷公司,前3傢建於19世紀末,後兩傢建於1910~1912年。早在19世紀90年代,為與美孚石油公司在世界市場上進行競爭,沙皇政府就協助巴庫大石油企業組成過煤油出口辛迪加。1902~1905年,諾貝爾兄弟聯營公司分別同裡海-黑海公司以及馬祖特公司簽訂瞭卡特爾協定。在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包括裡海-黑海公司在內)和俄國石油總公司成立後,它們與諾貝爾兄弟聯營公司成為最大的3傢石油聯合組織,共擁有固定資本兩億多盧佈,壟斷瞭俄國石油總產量的2/3。

  俄國輪船貿易公司(Ропит) 全稱為“俄國輪船運輸與貿易公司”,是俄國最大的航運企業,壟斷瞭黑海及亞速海的航運業,控制瞭全國海運商輪噸位的一半,並與其他輪船公司簽訂瞭一些有關內河航運的卡特爾協定。

  銅業辛迪加(Синдиκат “Μедь”) 1907年成立。它聯合瞭7傢銅業企業,總熔銅量為67.2萬普特,占帝俄銅生產量的3/4。

  此外,在重工業、紡織、食品和運輸業等方面,還有一些次要的壟斷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50個壟斷組織,幾乎每一個工業和運輸部門,都程度不同地實現瞭壟斷化。

  “五大銀行” 俄亞銀行、聖彼得堡國際銀行、亞速海-頓河銀行、俄國對外貿易銀行和俄國工商銀行,是全國最大的幾傢銀行壟斷組織。1914年初,“五大銀行”的固定資本達3.6億盧佈,占全國股份銀行總資本的48%;存款達12億盧佈,占全國股份銀行存款總額的48%;發放的貸款為4.3億盧佈,占全國股份銀行貸款總額的43%;共擁有分支行418傢,占全國股份銀行分支行總數的54%。“五大銀行”及其他少數大銀行,為瞭控制證券交易和進行聯合投資,在1909~1912年間,還先後建立瞭一些銀行卡特爾和辛迪加。

  在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的基礎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俄國形成瞭為數不多的金融資本集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俄亞銀行為中心的財團和以聖彼得堡國際銀行為中心的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