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19世紀30~80年代發生的機器大工業生產代替手工業生產、工廠制度代替手工工廠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亦稱俄國工業革命。

  歷史條件 到19世紀30年代,俄國進行產業革命的條件大體上已經成熟。表現在:①工廠手工業已達到相當規模。②大商人、包買主、富農和一部分經營商品化農業和工廠手工業的地主貴族已經積累瞭較多的資本。③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已經進一步擴大。④國際環境非常有利。英國產業革革命已經完成,法國產業革命也已大規模地展開。這種國際形勢不但刺激和鼓舞瞭俄國的資本主義勢力進行產業革命的勁頭,而且也為俄國采用外國先進技術建立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度提供瞭方便條件。但是,俄國產業革命畢竟是在沙皇封建專制政權統治之下、在農奴制基礎之上進行的,這對俄國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又存在著不利的一面。

  概況 俄國產業革命的先鋒是棉紡織業。1798年,俄國建立瞭第一個采用蒸汽動力的棉紡廠。但此後無甚進展,直到19世紀30年代後期彼得堡和莫斯科州才建立起一批新的棉紡廠。1861年,有200萬枚紗錠。印花佈業在19世紀最初的10年內已經產生瞭采用印染機械的工廠,1856年俄國的印佈機已達到170臺。麻、毛紡織業的技術改造開始於農奴制改革以前,大約在80年代基本完成。制糖工業在30年代後期開始采用蒸汽機,到瞭1860~1861年,機制糖已占全俄砂糖總產量的85%。造紙工業中,機器生產在1860年已占總產品的80%。冶金業中攪煉法的試驗開始於1837年。到1882年,全俄金屬總產量中的8/9已用這種方法生產。冶金業中蒸汽機和水力渦輪機的采用,比較緩慢一些,到瞭1882年才達到63%。在產業革命年代裡,俄國還建立瞭煤炭和石油兩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落後,工業設備絕大部分一直靠進口。1815年,在涅瓦河上出現瞭第一艘輪船,在30~40年代,伏爾加等河流開辟瞭輪船的定期航線。30年代修築瞭第一條鐵路(長1俄裡)。1851年建成瞭彼得堡至莫斯科的鐵路。到1861年,全俄已有1500俄裡鐵路。總之,到80年代,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度已在俄國工業交通各主要部門占據瞭優勢地位。彼得堡、莫斯科、裡加、頓涅茨克、巴庫等成瞭全俄的資本主義工業基地。

19世紀末一座工廠的高爐操作工

19世紀末的一座煉鐵廠

  特點 與英國相比較,主要是:①工業生產的技術設備主要靠國外引進,本國沒有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機器制造業。這表明俄國所完成的是一場不完全成熟的產業革命。②產業革命前期與農奴制相交織,後期與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階段相聯系。③在上層建築方面,並沒有形成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俄國產業革命是在沙皇封建專制的統治下進行和完成的。上述特點綜合起作用的結果,使經濟技術落後和資金不足成為俄國長期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俄國產業革命的完成,是促成90年代俄國經濟高漲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於經濟技術落後和資金短缺,沙皇政府力圖通過加強軍事政治侵略擴張以彌補經濟實力的不足,從而使沙俄帝國主義帶有明顯的軍事性和封建性,並使沙俄在經濟上嚴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