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康有為著述,成書於1901~1902年作者旅居印度時。書中描述瞭他對大同社會的設想。書成後長期“秘不示人”,直到1909年,才在當時的《不忍雜誌》上發表瞭該書的頭兩部分。全書是在康有為去世後,由他的學生錢定安於1935年刊印。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的來源十分複雜。中國古代關於“井田”的說法,《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的理想,以及今文經學的“三世說”,西方的進化論、“天賦人權”學說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義等,都對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的形成發生影響。

  《大同書》全書共分10部,除在描述大同社會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道德、文化狀況的各部中涉及經濟生活的有關問題外,其中庚部“去產界公生業”,癸部“去苦界至極樂”,以及辛部“去亂界至太平”的一部分,著重描述瞭關於大同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經濟生活的設想。

1935年第1版封面

  康有為認為,大同社會是一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他強調:“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產而後可;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在公有制的基礎上,人對人的剝削已經消滅。有勞動能力的人都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已被對社會經濟的“統算”(即有計劃)所代替。全地球的“公政府”(中央政府)和各個“度界小政府”(各地方政府)分別負責全球及本地區的計劃工作;商品、貨幣關系在大同社會將永遠存在,個人收入采用按勞動的質量和數量分配的原則,並通過貨幣工資(分10級)和貨幣獎金的形式來進行。

  康有為設想,大同社會由於生產高度發達和沒有剝削,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普遍達到很高的水平,每天的勞動時間縮短到三、四小時甚至更少,“此時皆遊樂讀書之時”,人人都能受到高等教育,並有選擇職業的充分自由。

  《大同書》揭露、批判瞭西方國傢資本傢對工人的剝削,壟斷集團的橫暴,貧富懸殊,工人群眾的失業、貧困以及經濟危機帶來的災難。康有為認為這一災難的根源在於對農、工、商各業的“私產”,即資本傢的私有制。

  在《大同書》成書的時期,西方國傢的資本主義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康有為看到瞭西方社會中日益激化的矛盾,又受到西方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某些影響,因而書中有若幹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容。但是,當時中國的落後,中國所面臨的封建壓迫的現實,又使他不可能超出歷史條件,把《大同書》寫成一部以批判資本主義為主的著作。書中所宣揚的“去國界”、“去形界”、“去傢界”等理想,主要是譴責封建君主專制、封建等級制,以及封建傢庭中的父權、夫權,而企圖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和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原則代替它們,這仍然是對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關系的理想化。

  毛澤東曾對《大同書》作過確切的評價,認為:“康有為寫瞭《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