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城市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係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

  學科的產生和發展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各國,大量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也發生瞭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瞭城市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這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傢中尤為突出,如:人口膨脹、失業增加、貧富懸殊、交通擁擠、住宅緊張、地價昂貴和環境惡化等等。一一些經濟學傢、社會學傢為瞭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的方法,開始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於是產生瞭城市經濟學。

  本學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產生階段。20世紀初,德國學者開始研究城市問題,社會學傢A.韋伯(1868~1958)1909年發表瞭《區位原論》的第一部分“論工業區位”。接著美國也展開瞭城市研究,1924年美國F.A.費特(1863~1949)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瞭《市場區域的經濟規律》一文,論述瞭城市區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城市經濟問題已成為區域經濟學中相對獨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內容。研究范圍涉及到城市房地產市場、級差地租、土地價格、土地合理利用、企業佈局、空間距離與運輸成本等等。②早期的發展。60年代,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得到較快的發展。一些國傢成立瞭專業學術團體,大學開設城市經濟學系,創辦瞭專業刊物,出版專業書籍。1965年,美國W.R.湯普森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公開出版。③當代的發展。70年代以來,有關城市經濟的教科書、專著和文集大量出版,廣泛開展瞭學術交流,本學科成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新的經濟學科。在美國、英國等發達的西方國傢中,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興未艾,而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傢中,也處於創立和發展的時期。

  1979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理論界、地理學界十分重視城市經濟問題的研究,一方面探討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一方面研究城市經濟存在的大量現實問題。其目的是在科學地總結中國和世界城市經濟的基礎上,闡明城市經濟中的生產關系和城鄉經濟關系,揭示城市發展規律及其歷史趨勢。

  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①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等;②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③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④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⑤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等;⑥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由於城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必然受到社會、政治制度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產生的城市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西方的城市經濟學以研究城市內的各種市場(如土地市場、房產市場、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交通市場)以及力圖解決現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作為對象。社會主義國傢的城市經濟學著重研究城市經濟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及其解決辦法;縮小城鄉差別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過程等。

  同其他學科的聯系和區別 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城市經濟學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同其他專業和部門經濟學,如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對外貿易學、運輸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土地經濟學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在研究過程中吸收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經濟學以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有機體綜合考察其經濟活動、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並不分別地考察城市中某一部門或某一方面的經濟活動和規律。

  城市經濟學又是城市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會學、城市政治學、城市規劃學、城市建築學、城市生態學、城市環境學、城市地理學、城市交通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