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知名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傢北方私營銀行的通稱,以在20世紀20年代初成立四行聯合營業事務所而得名。

  鹽業銀行 成立於1915年,主要發起人為袁世凱的表弟、北洋政府總統府財政顧問張鎮芳。原擬由鹽務署撥款為官股,官商合辦。1916年袁世凱死,鹽務署未撥官款,遂改為商辦。但大股東多為軍閥、官僚。實收資本125萬元,1925年增至650萬元,設總管理處於北京。總經理吳鼎鼎昌(1884~1950),即以後“北四行”聯營的發起人和主要負責人。

  金城銀行 成立於1917年,設總行於天津。創辦時最大股東為安徽督軍倪嗣沖(1868~1924)和安武軍後路局總辦王郅隆(1888~1923)。實收資本50萬元,1927年增至700萬元。總經理周作民(1884~1955)。以對工業放款和投資較多而聞名。1936年時存款總額達1.8億餘萬元,一度超過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居私營銀行的首位。

  中南銀行 成立於1921年,設總行於上海。創辦時實收資本500萬元,1925年增為750萬元。主要發起人和最大投資人為南洋華僑黃奕柱,總經理則為北方金融業出身的胡筆江(1881~1938)。以華僑投資和資力雄厚而著稱,亦有較多的工業放款與投資。

  大陸銀行 成立於1919年,設總行於天津。創辦時實收資本100萬元,1925年增至334萬元。投資人中有馮國璋(1857~1919)、張勛(1854~1923),總經理談荔蓀(1880~1933)。開業後,業務發展亦甚迅速。

  四行聯合營業事務所 1921年,鹽業、金城、中南三行聯合營業事務所在上海成立,1922年大陸銀行加入,即為四行聯合營業事務所。四傢銀行的總經理擔任聯營事務所的辦事員,而以吳鼎昌為辦事員主任。聯營的目的是厚集資本,互通聲氣,借以提高聲譽,擴展業務。聯營的基金為200萬元,由中南出資100萬元,鹽業、金城各出資50萬元。聯營的范圍,以不侵害各行各自的營業為限。營業既各不牽涉,合作亦不受束縛。聯營初期隻搞些聯合放款,以後逐漸發展,1922年建立四行聯合準備庫,共同發行中南銀行鈔券;1923年各出資25萬元開辦四行儲蓄會;1931年設立四行企業部、四行調查部和四行信托部,興建國際飯店大樓。(見彩圖)

1933年建造的上海國際飯店 上海檔案館供稿

  雖然是較小范圍的聯營,但在近代中國銀行業中卻是唯一的一個。聯營能夠為各參加單位提高聲譽和擴大業務帶來不少有利條件;但涉及到權利之爭,又很不容易解決。銀行聯合經營雖是當時輿論所鼓吹,但“北四行”聯營之能成為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四傢銀行總經理之間的人事關系和他們在各自銀行中的作用。

  “北四行”的業務不僅在北洋政府時期發展迅速,在國民黨政府時期仍然是廣設分支機構,繼續擴展。原在北方的總行或總管理處亦先後移至上海。1936年時,存款總額居於前列的五傢私營銀行依次為金城、上海、中南、鹽業、大陸,“北四行”即占其中四傢。

  “北四行”聯營系統下各機構因時勢變易,有的結束,有的裁並,僅存的四行儲蓄會和四行信托部於1948年6月改組成為聯合商業儲蓄信托銀行,從此“北四行”變成“北五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五行”於1951年9月組成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12月參加全行業公私合營。